德國的就業奇跡破滅?
2012年7月2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日用品連鎖"施萊克"(Schlecker)的破產造成2萬5000名員工失業,相關新聞尚未從媒體版面完全消失,德國市場上再次傳出另一波壞消息:老牌郵購公司內克爾曼(Neckermann)宣佈破產;連鎖百貨公司卡爾施塔特(Karstadt)削減2000個工作崗位,德意志銀行甚至計劃裁員9000人。
在媒體詳細報導破產和大規模裁員的新聞時,新公司的成立和招聘訊息卻鮮為人知。德國工商業聯合會(DIHK)定期詢問各企業的裁員和調整規劃。主席舒曼(Alexander Schumann)從容的看待就業市場目前的境況。舒曼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德國每天有2萬個工作崗位被裁撤,但在正常的經濟情況下,每天同時又有超過2萬個工作機會出現在市場上。"
德國對就業市場的計算正確?
德國服務業工會Verdi的經濟專家希爾舍(Dierk Hirschel)應該不會同意如此樂觀的見解:"就業市場上尋覓工作的人數明顯比工作崗位多。官方的失業統計數據沒有反映出真實的情況。"
希爾舍表示,許多失業者沒有被列入計算。年紀較大以及正在接受培訓或進修的失業民眾往往被排除在統計數據外。除此之外,許多從事"1歐元"工作的失業者也不在計算範圍內。
德國經濟研究所(DIW)也在某種程度上支持這一觀點。該研究所的布倫克(Karl Brenke)稱,在兼職和低薪工作(Minijob)的領域中也暗藏就業不完全的問題,許多從事此類工作的人其實正在尋找全職工作。
人才短缺的原因各不相同
事實上,部分領域正迫切尋找全職員工,包括手工行業、醫療和老人護理。這些提供工作崗位的領域各自有不同的技能要求。
希爾舍表示:"護理領域的人才短缺是人為造成的結果。相關企業和政策失敗是問題的主因,因為這個領域的薪水太低而且工作條件糟糕,沒有人對這樣的工作感興趣。"
然而,薪資和工作條件卻不是電腦和資訊領域人才不足的原因。該領域的薪水其實超過平均值。德國訊息經濟、電信和新媒體行業協會(Bitkom)負責人羅勒德(Bernhard Rohleder)認為,某些形象問題是資訊業員工短缺的主因:"人們對資訊業的聯想往往是雇員伴隨可樂和比薩通宵加班的畫面。其實比起其他工作領域,資訊業的員工更能兼顧家庭生活和事業。"
缺乏專業人才?
德國是否真的缺乏專業領域人才?評估的結果大相徑庭。德國工程師協會(VDI)稱德國需要"大量的可用人才",而德國經濟研究所(DIW)則有不同觀點。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布倫克表示:"目前工程研究系的學生人數大增,可能造成未來專業人才的供過於求。"
德國服務業工會Verdi的經濟專家希爾舍則懷疑一些錯誤訊息是蓄意誤導大眾:"我們認為,部分人才短缺的說法具有目的性,借此從國外引進廉價的勞動力,從而降低該領域的薪水水準。這是個非常容易識破的策略。"
理論和實踐分歧
另一方面,雇員和僱主代表們一致認為,即使統計數據稱,求職者和工作崗位的數量大約一致,現實中仍無法達到充分就業。目前就業市場上的趨勢是:求職者的專業資格和機動性越低、年紀越大或家庭狀況越困難(如單親家庭),找工作的困難度便越高。
德國日用品連鎖"施萊克"的1萬5000名失業員工目前的狀況,確實符合上述情形。至今為止,只有5分之1的人找到新工作。一名前"施萊克"的雇員選擇了一條自力更生的道路:這名43歲的女士獨自創業,在她的家鄉開了自己的日用品店。
作者:Rachel Gessat 編譯:張筠青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