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養老帶給中國何種啟發?
2016年11月1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作為歐洲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德國甚至一度被媒體戲稱為"歐洲養老院"。但是,因為擁有較為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和相對成熟的養老護理產業,不少德國人至少目前確實得以享受"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同樣面臨嚴重老齡化問題的中國試圖從他國的經驗中得到啟發。中國國家統計局今年早些時候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佔比超過16%。該國正在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30年,將達人口總數的1/4,未來的養老形勢十分嚴峻。
鑑於上述背景,由德中經濟聯合會和埃森市經濟促進局共同主辦的第一屆德中老齡產業合作研討會本周在德國埃森舉行。因為老齡產業涉及眾多不同產業,與會人士也來自德中的各行各業,包括醫院、養老院、房地產開發商、護工培訓機構等。
潛力與挑戰並存
當浙江清華長三角教育培訓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勁濤在會上講話中提到"贍養老人是中國子女的法定義務"時,台下的德國聽眾面露驚訝神情。不難發現,雖然兩國在老齡產業的合作存在巨大潛力,但是由於國情不同、傳統觀念有別、發展程度迥異,這一合作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埃森市經濟促進局局長迪登(Dietmar Düdden)在中國參觀過多家養老中心。他發現,德國很早就淡化了養兒防老、子女盡孝的觀念,缺乏家人照料的老年人住進養老院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中國的各個方面還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但是整個趨勢和德國的經歷其實是有相似之處的。
據悉,目前中國養老中心傳統的經營模式缺乏經濟效益,多被視作養老地產項目,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服務中心。
劉勁濤向德國之聲介紹,中國目前還沒有達到德國標準的養老服務,即使一些高端養老院,也只是硬體較為先進,軟體方面依舊欠缺。他說,兩國養老產業合作,在企業和資本營運的層面,包括德國的技術體系和專業標準都是非常值得中國借鑑的。
迪登對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地速度持樂觀態度,他告訴德國之聲:"我相信中國在八到十年內應該就能趕上類似德國的水準,但前提是私人資本得到合理利用,因為中國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大,光靠政府本身遠遠不夠,要讓市場決定哪些養老產品更受歡迎。"
值得學習,不能照搬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德國經驗值得學習,但是絕對不能照搬。劉勁濤指出,技術層面的學習基本不受國情不同的影響,但是在組織和營運形式方面取經就一定要找到適應中國國情的模式。
劉勁濤提醒,中國人不願住養老院有時候其實並不是傳統觀念的問題,而是養老院水準低,子女實在沒辦法將父母送去這樣的養老院。他說:"如果真的有這種結合醫養模式結合的、達到德國標準的養老中心,我相信,子女還是願意把父母交給更專業的人照顧。"
另外,埃森市經濟促進局正在籌備建設一個德中老齡產業的合作平台-- 德國國際老年醫學聯合會( GIGA ),希望能借此找到有意投資養老產業的中國合作夥伴。
目前,德中兩國同時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是護理人員緊缺。如何提高該行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以及怎樣留住護理人才都是業內人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名負責為中國護理學生提供來德交流機會的德國項目經理在參加完會議後告訴記者,她收獲不小,瞭解到雙方不論是政府和民間都有合作意向,但是,她以自己的項目為例,稱在運作過程中遇到不少官僚障礙,讓她感覺上面說得好聽,下面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她希望通過這樣各行各業之間的交流,進一步簡化兩國之間機構的合作程序。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