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嫦娥」探月與「中國夢」
2019年1月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刊登了題為"中國的月球計劃"(Chinas Pläne mit dem Mond)的背景分析,指出中國這一最新的太空使命目的在於"贏得國際聲譽,提升民族自豪感,並為中共一黨執政提供新的合法性依據"。在實現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北京有著自己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和宣傳目的。
"太空計劃是習近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早在他2013年上任之時,這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把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作為自己提出的'中國夢'能夠實現的例證。在習看來,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證明,這一體制有能力達到最高科技水準。
在航天領域,中國仍明顯落後於美國。在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4號本周首次傳回月球遠地面照片之時,美國航天局(NASA)的太空探測器'新視野號'已經發回了一張距離地球60億公里的小行星'天涯海角'(Ultima Thule)的照片。然而,中國航天計劃的強勢在於,它一步一步地追求長期的目標。"
文章寫道,中國的每一次太空使命都是在為下一步行動提供新的認知。
"在國際層面將產生巨大影響的近期目標是到2022年建起自己的載人空間站。鑑於國際空間站ISS在2024年以後的命運尚不明朗,其他國家如果想繼續送太空人到太空進行科學研究,就可能要依賴中國。這將讓中國的外交獲得一種新的工具。現在北京已經與歐洲、俄羅斯的航天部門以及聯合國簽訂了合作協議。歐洲航天局的3名太空人正在學習中文,其中包括德國人毛雷爾(Matthias Maurer)。他們中的一人將在2023年成為首位飛往中國空間站的外國太空人。這聽起來還有點像遙遠的未來,也還有很多細節尚未澄清。但中國人志在必得。"
"不是好兆頭"
《新蘇黎世報》的評論文章題為"中國的登月行動應讓西方警醒"(Chinas Mondlandung ist ein Weckruf für den Westen)。作者認為,西方長期以來低估了中國的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在美國人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50年之後,中國也躋身國際航天舞台上的主角。中國發出的明確訊息是:航天事業的未來屬於中國。作者問道,這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不是個好消息。一個在全球擁有霸主地位的中國對西方的制度、對過去70年來保障了全球穩定和繁榮的自由化秩序是一個威脅。……中國不是'自由世界的領袖',中國代表的不是西方的價值觀。中國不是民主國家,而是一個威權統治的國家,只有一個政黨,其國家首腦可以終身執政。本周,習近平明確表達了中國在政治上立場:在必要情況下,中國將動用武力統一台灣。這個島嶼一直被視為一個民主、自由版的中國。
中國一再強調,無意改變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不會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其對外政策是純粹的經濟政策。但如果相信中國未來不會提出領導權的訴求,就未免太天真了。中國投入數千億資金推動的規模龐大的新絲路計劃,今天就已是一個政治項目。非洲、亞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已經因大型基礎建設和能源項目債台高築,對中國產生了依賴。批評者稱之為'債務陷阱外交'。"
評論以中國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和電動汽車等行業的快速發展為例指出,中國已在高技術領域向西方提出了挑戰。
"中國顛覆了西方曾堅信的一個信條:只有民主才能創新。西方在另一點上也作出了誤判:儘管富裕程度不斷提高,中國人卻不再要求政治參與權。威權國家受到民眾的認可,至少在經濟繼續發展增長、人民的生活水準提高的前提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