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安全與繁榮 孰輕孰重?
2023年7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士《新蘇黎世報》以"合作也能帶來安全 - 對抗的姿態很危險"為題,就美國財長耶倫即將訪問中國刊發評論指出,華盛頓和北京如今都讓"國家安全"主導美中關係,這樣的姿態只會讓世界變得更貧窮、更不安全。作者呼籲雙方採取實用主義策略,基於經濟理性開展合作。
"自從川普开啟對華貿易戰以來,美中兩國大國之間的對抗出現了危險的升級。拜登政府上任後,並未友善地取消對華懲罰性關稅,而是進一步實施出口管制,並限制直接投資。雙方都在大談脫鉤,兩國軍隊也屢屢在台灣海峽擦肩而過,距離一場嚴重衝突只有咫尺之遙。"
"習近平治下的中國,要求團結一致的民族主義呼聲越來越多。習近平希望在經濟與政治方面獨立於西方,並且加強軍力。圍繞財政與經濟政策的公共討論自由度變低,新的反間諜法案以及數據安全法案進一步導致中國的封閉。"
"美國消費者以及企業正在因為華盛頓的貿易保護主義支付高昂的價格,中國企業在防疫管制措施解除後依然沒能欣欣向榮。中國經濟氣喘籲籲,青年失業率攀高到令人擔憂的20%。所以,北京領導層肯定對更良好的經貿關係有興趣。"
作者認為,過度強調安全的論調,並沒有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加安全,反而是更加劍拔弩張。"貿易和投資方面的相互牽連固然不足以作為和平共處的保障----俄羅斯就是一個例子。但是,它至少可以提升相互合作的概率,也提升相互對立的門檻與成本。一個無法兌現讓民眾致富承諾而面臨重壓的中國政府,將會比一個經濟成功的中國政府更有可能挑起一場軍事衝突。"
"過去幾十年間,全球化分工很可能是最重要的繁榮助推器。相反,盡可能地自主生產一切,則是成本非常高昂的政策。而且,氣候變化等全球風險也無法通過這種方法來應對。"
"安全不僅僅涵蓋了軍事與主權領域。安全同樣需要合作。經濟理性、經濟繁榮不僅僅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也讓它更安全。我們當然不應該太天真地面對北京,我們應當更多地要求對等、要求中國在國際場合做出更多妥協。但是美國財長耶倫訪華,外界期待的是相互讓步以及具體成果。美中兩國需要一份實用主義的協議,一方面承認分歧,另一方面也致力於更多合作與互信。這才能讓全世界變得更加安全。"
杜塞道夫出版的《經濟周刊》以"中國是世界強國 也是對我們的警示"為題,刊發了由德國聯邦議會社民黨團副主席胡貝茨(Verena Hubertz)撰寫的一篇客席評論。她不久前隨同社民黨主席克林拜爾(Lars Klingbeil)一同訪問了中國。文章寫道:
"行程中最難的一點是:中國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保持一種迴避姿態。顯然,我們德國認為中國也有責任去捍衛國際法、進一步對俄羅斯施加影響力。國境線必須要得到恪守,不能使用武力去變更。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片土地是別國的後院。這一原則當然也同樣適用於台海關係,這應當維持在和平的一個中國政策框架內。要是爭端升級為軍事衝突,就會改變一切。"
"儘管德中之間有很多分歧,但是應對當今世界很多挑戰,離不開中國的參與,這也是很明確的,特別是在氣候保護、軍備控制、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等方面。對於德國而言,中國是歐盟外的最主要貿易夥伴。對於中國而言,歐洲市場也同樣意義重大。雙方都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因此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符合歐中雙方的利益。"
"尤其令人興奮的是向氣候中性的全面轉型。在太陽能等領域,中國的科技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沒有中國的科技產品,我們的能源轉型沒法足夠快地推進。所以,德中雙方確立定期氣候對話機制、繼續在政府層面上開展環境合作是一個良好的訊號。"
"此次中國之行讓我們更加確信:中國以及亞洲在未來國際秩序中將扮演關鍵角色。而我們德國的訴求以及貢獻依然是:繼續進行建設性、批判性的對話。"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