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不確定性影響香港經濟前景
2019年11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周四(11月28日)研討會的一開始,立場偏向泛民主派的香港立法會資訊科技界功能組別議員莫乃光首先簡要介紹了香港當前的局勢。他認為,香港當前問題的根源在於當局遲遲沒有兌現1997年主權移交前的民主改革承諾。"1997年7月1日前,如果在香港街頭問市民'什麼時候能夠實現立法會以及行政長官的真正普選',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很有信心地說,大概再過十年,最多不超過十五年。可是,二十二年過去了,雙普選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遙遠。"
莫乃光也談到了當天凌晨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指出這是一個讓北京當局頗沒面子的政治舉動,因此中國外交部高調抗議"十分正常"。隨後,主持研討會的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出版部主任魏樂佳(Claudia Wessling)問道,這樣的政治行動到底能有多大的實際作用?莫乃光回應說,香港泛民派或者反對派人士往年與北京高層尚有一定的溝通渠道,而現在這些渠道都被切斷了,這導致了香港的年輕人現在普遍認為:如果現在放棄抗爭,就將永遠地喪失推動改革的機會。"在這般近乎絕望的情緒下,一切國際施壓都不會對我們毫無幫助。我們現在需要嘗試一切,我們香港人也會珍視一切國際支援。"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總裁、荷蘭漢學家彭軻(Frank Pieke)則指出,不論中方對這部主要具有象徵意義的法案進行怎樣激烈的反應,北京都"不得不在香港政策上做出一些調整"。而對於陷入僵局的香港局勢而言,這些改變總體而言將會是"有益於香港的"。但是,這一事件也標誌著,"中美之間的全方位較量中,雙方的賭注都上升了不少。我擔心,被作為賭注的香港,也許會成為中美兩國的犧牲品。最近我在香港接觸的不同派別的政界高層人士也都有著類似的擔憂,他們都不知道香港的前路究竟如何。"
香港的重要性不能用GDP衡量
而就香港的經濟前景,已經在港居住十幾年的西班牙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ía-Herrero)則強調,儘管香港佔中國經濟的比重多年來不斷下滑,但是"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絕對不能用GDP來衡量"。擔任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師的她指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短期內無法被替代,因為它依然是中國的資本進出口樞紐,中國向境外流出的資本有70%都需要經過香港,其中就包括了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阿裡巴巴本周在港股上市"也說明了除了香港別無選擇"。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經濟學者曾林(Max Zenglein)認為,中國在金融領域推動改革已有二十多年,之所以至今依然高度依賴香港,是因為"中國在法治、貨幣、金融監管等領域的改革並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內地的金融體系仍然不夠開放,受政治的影響非常大,這直接關係到投資者對內地、香港金融體系的信任"。
在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的艾西亞補充說,投資者的信任不僅僅與經濟體系本身攸關,也關乎言論自由、網路自由等政治因素:"西方企業的員工,是否會願意被派駐到一個言論自由受限、推特也不能正常訪問的城市?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
政治反噬經濟
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此時插話說,對於普通的香港市民而言,他們最關心的並非是香港經濟的未來,而是香港的未來。他還指出,政治因素不僅僅影響外國投資者的決策,也影響香港本土人才的抉擇:"比如政府大力宣傳的粵港澳大灣區項目,願意接受自由受限的那部分香港人早就已經去了,那裡能追求更好的經濟前途;而留在香港的人,相對地都更加重視自由。"
莫乃光指出,在香港科技界,大多數的年輕人才都對政治自由權利相當看重,"許多人甚至會在午休時出來參與附近的快閃堵路行動,設置完路障後立刻又回去上班。他們有著體面的、收入不菲的工作,因此港府試圖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經濟矛盾的說法站不住腳。"這位立場偏向泛民主派的議員擔心,長此以往,隨著香港政治生態的逐漸惡化,年輕人才將會外流。"所以說,不僅僅經濟會影響政治,政治也會影響經濟。"
經濟學家艾西亞對此觀點表示贊同,她以自己的學生為例,指出許多香港年輕人最近都萌生了移居國外的想法,"在充滿政治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不僅僅境外對港投資會放緩,香港本地也會出現影響深遠的人才斷層。而除了當前的抗議浪潮,香港最大的政治不確定性依然在於:2047年後究竟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