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影響下的時尚 前東德時尚雜誌 《Sibylle》
通過在柏林舉行的「前東德婦女雜誌《Sibylle》」展覽可以看出,前東德時期的時尚也受到政治的影響。其別具一格的模特兒照片也是前東德一段歷史的寫照。
勞動婦女的時尚
前東德婦女雜誌《Sibylle》有"東方時尚"之稱。最初,封面女模特兒服裝的靚麗色彩成為品牌的象徵。西方時尚雜誌如《Elle》和《Vogue》是其效仿的樣板。女性的靚麗,與政治無關,使得該雜誌深受歡迎。但是在60年代後期以及1980年代,該雜誌並非完全不受體制的影響。
效仿的時尚
60年代初,模特兒的圖片主要是在攝影棚內擺好姿勢拍照的。雖然最大程度地展現了服裝的美感,但是在當時的東德,卻無處可以買到這些時尚的襯衫和裙子。人們只能在家按照雜誌上所給的尺寸和用料要求在家中自己剪裁製作。而西德的雜誌《Burda》早在1950年就讓這一款式的服裝流行一時。
走出攝影棚的模特兒
1962年,攝影師費舍爾(Arno Fischer)改變了模特兒圖片的拍攝風格。模特兒照片更接近於日常生活。模特兒在柏林大街上隨意做出的動作或者坐在柏林地鐵站的情形被攝入鏡頭。
來自東部的時尚圖片
不斷來自其它東歐國家的相關報導進一步加強了模特兒照與日常生活照之間的聯繫。作為"時尚之都"的莫斯科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日女性
進入70年代,因經濟不景氣,前東德的時尚氛圍發生變化。時尚雜誌變為體現東德日常工作的生活雜誌。開始時出現在雜誌封面的靚麗女模特兒被積極參加新社會建設的勞動婦女所取代。
工作服成為時尚
這兩套工作服也被考慮作為休閒服裝。這是1977年《Sibylle》雜誌刊登的幾款時髦工作裝。右面模特兒身穿的這款工作服,是當時的東德時裝設計院的一款設計作品。
美感帶來精神慰籍
80年代初,經濟蕭條的東德進入歷史上的一個"沉重的年代"。然而這個時期對《Sibylle》雜誌來說卻是一個能夠通過美麗的照片給人帶來精神慰籍的良好時期。Ute Mahler 拍攝的這副圖片展示了個性化的風格,而且與時尚題材沒有太多關係。
保持"酷"的風格
80年代,畫面語言明顯發生變化。模特兒給人一種與觀眾明顯拉開距離的感覺。國際流行趨勢重新獲得影響力。嬉皮士服裝和Popper時尚再次進入《Sibylle》。雜誌中的模特兒也時常示"酷"。
雜誌的消亡
1986年,《Sibylle》雜誌關注的是時尚,服裝的新的色彩和款式。然而到了1989年秋季,政界則要求雜誌改變風格。隨著柏林牆的倒塌,編輯部也因政治觀點不同發生意見分歧。東德崩潰之後,《Sybille》雜誌失去了其異國色彩。1995年被迫申請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