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性侵醜聞不斷,都是嬉皮士惹的禍?
2019年4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在本周四(4月1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前教皇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將天主教會的性侵醜聞歸咎於20世紀60年代的性革命、日漸擴展的世俗化以及保護牧師的教會法律的弱化。
"1968年革命爭取的自由,就是這種完全的性自由……在1968年革命的場景中,戀童癖當時也被認為是可以的和恰當的," 本篤十六世在發表於德國《神職人員雜誌》(Klerusblatt)的一篇6000字的文章中寫道。
"為什麼戀童癖會嚴重到這樣的程度?最終原因是上帝的缺席,"他寫道,並將在歐盟條約中提及上帝的嘗試失敗作為西方世俗化的負面例子。
本尼迪克特引用了六十年代在他的家鄉巴伐利亞州的電影中出現的性描寫,以及在神學院中形成的"同性戀團伙","這些行為或多或少地公開而且非同尋常地改變了社會氛圍。"他還將其歸因於當時道德神學的失敗。
教會性侵醜聞先後在愛爾蘭、智利、澳洲、法國、美國、波蘭、德國和其他地方被揭露,教會為此向受害者以及受到損害的教區支付了數十億美元的賠償金。其中許多案件可回溯到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幾十年。
梵蒂岡也捲入了性侵醜聞。最近,澳洲枢机主教佩爾因性侵兩名男孩而被判入獄6年。
"定罪幾乎不可能"
在2013年成為600年來第一位辭職的前教皇本篤十六世,同時指責教會法律庇護遭到指控的牧師。他寫道,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牧師的辯護的權利如此寬泛,幾乎不可能判他們有罪。"
本尼迪克特在2001年作為主教領導了教會法律的改革,令其更加容易地開除虐待兒童的牧師。
他對神職人員的性侵犯行為持絕不寬容的態度。在梵蒂岡的主教和教皇職位上,他開除了數百名被指控強姦和性騷擾兒童的牧師。本尼迪克特在文章的引言中說,現任教皇方濟各和梵蒂岡國務卿同意他發表此文。梵蒂岡也證實文章由前教皇本篤十六世所寫。
"令人尷尬的文章"
美國天主教大學神學副教授佩克諾德(Chat Pecknold)在《天主教先驅報》撰文,稱讚這篇文章是來自"一位父親的聲音"中的必要警示,它準確地將上帝的缺席描述為性侵危機的原因。
但是,也有教會分析人士認為,這篇文章內容存在缺陷,而且加劇了教會現有的分歧。這些分歧存在於現任教皇方濟各的支持者與前教皇本篤十六世的懷念者之間。
維拉諾瓦大學神學家法焦利(Massimo Faggioli)認為,這篇文章將性侵醜聞歸咎於性革命,論述十分薄弱。他說,它迴避了關鍵案件,例如基督軍團(Legion of Christ)創始人的戀童案,它發生在很早以前,而且來自最嚴格的保守派正統宗教秩序。
弗吉尼亞州瑪麗蒙特大學的神學家弗拉納根(Brian Flanagan )發表推文說,"這是一篇令人尷尬的文章。將教會性侵兒童醜聞認為是20世紀60年代的結果,是所謂道德神學的崩潰,是對教會系統性虐待兒童及掩護的錯誤解釋。"
張平/凝煉(法新社、美聯社、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