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 Wacker (SWP) über den Japan-Besuch von Hu Jintao (schriftl. Interview)
2008年5月6日胡錦濤今天在日本開始了"暖春之旅"。人們對這次訪問,應該期待什麼呢?
在經濟領域,中日之間的關係已經發展得非常密切,雙方都是對方重要的貿易夥伴。日本還是中國最主要的投資者之一。不過,兩個國家的政治關係卻經歷了一次"冰期",直到2006年小泉純一郎首相下台後,雙方的政治關係才有所改善。小泉的繼任安倍晉三首相不僅在上任伊始就訪問了中國,同他的繼任、現任首相福田康夫一樣,不去參拜靖國神社。參拜靖國神社是引發日中之間關係不和的主要原因。
2008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簽署30周年。胡錦濤在這個時候出訪日本,可以繼續改善兩國關係的氛圍,前提是,雙方都還有誠意,不受歷史恩怨的左右。中國希望簽署第四次聯合聲明(前三次分別是1972年、1978、1998)。 聯合聲明構建加深雙方關係的原則框架。是否在一些本質問題上,比如怎樣在爭取資源的衝突中取得突破,目前還不清楚。
就兩國的領導層而言,中日關係中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從日方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議題是環境和氣候變暖。日本(同中國的其他鄰國一樣)深受酸雨之害,原因是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釋放大量二氧化硫。此外,日本今年是8國峰會的東道國,它已宣佈7月召開的8國峰會將把氣候變暖議題作為主題之一。解決釋放二氧化碳的問題,需要中國的積極參與。
從中國的角度看,日本對台灣問題的態度很重要。從1895年至二戰結束,台灣曾是日本殖民地。目前雙方關係中的緊張因素包括日本從中國進口的毒餃子事件,該事件在日本社會引起恐慌,為此,中日雙方相互指責。雙方還有領土主權之爭,不僅涉及釣魚島,更重要的是東海氣田的歸屬問題。東海資源衝突雖然一直都在談判,但迄今還沒有沖破性進展。
有關在氣候變暖領域的合作問題,由雙方領導人簽署的聯合聲明中可能會提及。
改善中日關係的難度為什麼很大?
中日關係中最大的難點是歷史以及對歷史截然不同的詮釋。這裡的一個核心問題是1937年發生的南京大屠殺。日本方面至少有部分人否認大屠殺事件曾經發生。日本官方一再允許出版在中國看來是歪曲歷史的教科書,(雖然這類教科書採用的程度並不廣泛)。參拜靖國神社在中國和韓國看來是日本錯誤對待歷史的寫照,因為那裡供放的不僅有一般的戰爭死亡者,同時也有甲級戰犯。中日雙方於2006年啟動了一個共同歷史委員會,今年6月,它將提交工作報告。這個委員會是否提交積極的結果,目前還不清楚。
雙方彼此的恐懼感由何而來?
雙方彼此猜疑,互不信任。日本尤其對中國快速的經濟騰飛和政治崛起充滿憂慮,這個過程還伴隨了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建設。日本想知道,中國在該地區的野心何在並批評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不透明性。另一方面,中國卻在日本不斷努力成為"正常"國家的過程中(比如將防衛廳升級為防衛省),看到了重蹈過去軍國主義的危險。這便意味著,雙方均對對方的動機和意圖不夠確信,說明雙方缺乏彼此的信任。不過,數年來,中日雙方在軍事上也是有所接觸的。
中日雙方今後在太平洋地區將各自扮演怎樣的角色?
中日兩國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會在該地區扮演中心角色。亞太地區的整體性,其中包括經濟層面的,只有在中日兩國放棄追求不同遠景目標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到推進。因此,東亞地區這兩個經濟強國改善雙邊關係,實際上符合該地區所有國家的利益。
專家簡介:古德龍‧瓦克爾博士(Gudrun Wacker)是德國科學政治基金會(SWP)亞洲科研小組的主要成員之一。研究方向是中國的外交和發展政策、歐盟同中國的關係以及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政策等。德國科學政治基金會為德國議會以及政府在外交和安全問題上提供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