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 台灣會成為拜習會的犧牲品嗎?
2023年11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預計於APEC峰會期間召開的拜習會,在各界引起廣泛討論。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台灣將成為拜習會下的犧牲品?》,作者Sisi Chang認為,從中方對於拜習會釋放的訊息,可看出中方十分強調「峇里島共識」。中國所謂的峇里島共識,指的是拜登與習近平在2022年11月14日G20峇里島高峰會會後發表的言論。當時,拜登在會後表示:「中國沒有立即侵犯台灣意圖,美國致力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新華社則引述習近平的說法,稱:「總統先生多次講過不支持『台獨』,無意將台灣作為謀求對華競爭優勢或遏制中國的工具。希望美方將總統先生的承諾落到實處。」自此,中國頻繁地在討論美中關係的場合上提及「峇里島共識」。
文章說,有趣的是,即使中方不斷提及「共識」二字,但重新檢視去年11月14日拜登與席晉平各自在峇里島的會後聲明,雙方的共識何在?中方如此重視並詮釋「峇里島共識」,無非是因為,這個沒有共識的共識,是中國為了擺出架子、宣告底線(台灣問題)不變的自我安慰。
作者認為,美中雙方希望在這次元首會談中尋求的結果各自不同:美國希望在維持競爭的同時,管控競爭的風險;中國希望確認雙方的「共識」依然存在。而不斷被提及的「峇里島共識」中,「台海和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切高層對話的基礎。我們期待美中雙方能夠透過這次對話,建立更順暢的溝通渠道,減少誤判可能性,這對於台灣、對於區域安全都是有利的。但若要將美中關係可能的局部緩和解讀為「台灣將成為犧牲品」,那實在是太小看台海和平重要性,也把美中關係看得太簡單了。
中共如何削弱台灣人的抵抗意志?
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王宏恩:台灣人「戰爭態度」攻防——「抵抗意志」成認知作戰主戰場》,作者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俄烏戰爭對於台灣民眾的戰爭態度造成重大影響。台灣民眾在俄烏戰爭以及近期以巴衝突的 Google 關鍵字搜尋量,都分別超越當時國內最重要的肺炎疫苗以及總統大選。
文章說,在國共內戰時,透過共碟滲透的策略早已人盡皆知。近來,我們則可以看到中國大 V 帳號與 YouTube 機器人頻道大力嘲笑台灣跟美國買廢鐵、自己做廢鐵。過去一年台灣出現超過50起有人透過 Line 假冒台灣軍人跟台灣各地餐廳下單後棄單的案件,其中包含大量簡體字與句式。這些不只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降低社會信任,更進而疏離台灣軍隊跟民眾之間的關係。同時,中國也透過社群網站與台灣人頭接觸台灣現役軍人,並透過低利貸款、徵稿、邀約裸拍等方式,利誘現役軍人交出各基地機密情報。這兩年來破獲相似案件超過四起,其中包括讓軍人直接於紙上寫下投降承諾。這些策略不只直接威脅台灣國防安全,也間接透過打擊台灣民眾對軍隊的看法,來降低台灣民眾的戰爭支持。
作者認為,台灣民眾對於抵抗意志高低的影響因素之一,是台灣民眾如何看待自己與彼此。國族建構的目標,是透過畫出一條線來區分自己人與外人,這對於「上戰場」至關重要。中國除了持續要求在中國的台灣藝人與品牌稱呼自己是中國人、轉貼中國國慶文案,也大力抨擊台灣的本土化教育、要求恢復中華文化教育,官方多年來更是大力推動「普教中」(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以及推動愛國教育,以作為給台灣人的前車之鑑。此外,中國也透過大量的文化、宗教、讀經交流,以及抖音進行文化宣傳,以讓更多台灣人重新擁抱中國認同。這自然會間接影響到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
香港人如何守住自己的身份?
台灣「風傳媒」發表《香港不屈:不能被磨滅的城市》(林慕蓮著)的書評文章《莫忘香港的真實名字》,作者徐承恩指出,縱使香港守護記憶的歷程荊棘滿途,又要面對居心叵測的擴張主義和帝國主義,最終能夠令香港人忘掉自己名字的,就只有香港人自己。在過去好幾十年,有為數不少的香港權貴為追求名利,以虛假的情懷強迫民眾愛慕別人的國家、又巧言令色為惡貫滿盈的北京政權塗脂抹粉,就像昔日那些杜撰家譜掩飾身份的嶺南部族那樣。二○一九年的起義,無疑令為數不少的香港人醒覺起來,使他們展露真我本色、喚起自己真正的名字。可是要理解自己名字的涵義,卻是這一代香港人畢生的功課。
文章說,如今身處香港最黑暗的歷史時刻,有幸讀到林慕蓮這本敘述香港身份的著作,就如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只要記憶未曾消逝,即使在威權籠罩的矇昧歲月,仍必會有義人守護火種和亮光。世上只要有人仍然能夠守住自己的身份,我們最終必然能夠曉得真理,而真理也必叫我們得以自由。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