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病毒攻克癌症
2014年3月1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病毒能夠有的放矢地感染癌細胞,並在癌細胞內大量繁殖。圖賓根醫科大學的勞爾(Ulrich Lauer)說,"病毒通過繁殖,能夠破壞癌細胞,使之破裂。"這一理論最早出現在100多年前。人們觀察到,一些得了癌症的病人同時感染了某種病毒,治療過程中,腫瘤漸漸變小,有的最後完全消失。在一個由圖賓根大學和鮑爾‧艾裡希研究所(Paul-Ehrlich-Institut)聯合發起的項目中,科研人員使用麻疹病毒進行試驗。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部資助。
進入癌細胞的鑰匙
兒童使用的麻疹疫苗是整個試驗的基礎。但科研人員必須設法改變麻疹疫苗的生態,以便使其能夠有效地戰勝癌細胞。鮑爾‧艾裡希研究所的布霍茨(Christian Buchholz)解釋說,"現在我們做的,還沒有人在之前嘗試過。我們改變了病毒,讓它們專門對付所謂的腫瘤干細胞。"
感染病毒的第一步是進入細胞,"這時病毒需要一種能夠依附的受體,它為病毒打開細胞的大門。這一點我們已經做到,即我們改變了病毒的生態,使它們能夠利用受體,而這種受體只同腫瘤細胞進行交流。"
科學家們估計,腫瘤細胞為腫瘤的增長負責。這些腫瘤細胞很可能也是那些即便化療也無法擊破的,這也是病人病情會復發的原因。而病毒能夠有的放矢地發現腫瘤干細胞並將之摧毀。
改變之後的病毒
病毒通過改變基因而得到改變。科學家掌握了已知病毒最主要的遺傳訊息,並對它們進行改變。"一個最常見的改變手法是,將所謂的基因標誌物植入病毒的遺傳系統。基因標誌物在經病毒感染後變成蛋白質標誌物。它們發出的訊號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也可在血液裡測量出來。"醫學家牢爾解釋說,這樣一來,病毒是否進入到病人的身體、甚至病毒的量有多大、它們在體內已存活了多長時間等,都可以知道。
此外,還可以給病毒附加所謂的"自殺性"基因。麻疹病毒能夠辨認出一種特殊的、常常出現在癌細胞那裡的受體。病毒便在這裡同受體連接,進入細胞後進行繁殖,並迫使腫瘤細胞繳械自殺。
另外一種模式是,給病毒注入附加基因,並加大免疫系統同癌細胞做鬥爭的能力。醫學家認為,不論哪種對病毒的改變,其目的都是提高病毒的效率以及對其更完備地監督。
在孩提時代接種過麻疹疫苗的癌症病人,現在重新遇到麻疹病毒時,其免疫系統得到極大的推動。如果病毒摧毀了一個癌細胞,它釋放的不僅是病毒物質,而且同時也釋放了腫瘤物質。
這一被釋放的混合體對免疫系統起著刺激的作用。它不僅能很好地辨認出病毒蛋白,同時也辨認出癌細胞蛋白。牢爾說,"積極的效果是增強與刺激抵禦癌細胞的免疫系統。"
有哪些風險?
使用病毒治療癌症的病人,往往已經使用過放射療法已經化療。醫學家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同病毒直接有關的風險。當然,病毒療法還處在科研的起步階段。在癌症病人那裡進行的調研,也特別著眼於病毒療法的安全可靠性。牢爾醫生說,"要弄清的是,這些病毒會不會跑出體外,並有可能給醫護人員或病人家屬帶來危害。到目前位置,人們還沒有找到這方面的證據。不過,對此的觀察還在繼續。"
參加此項科研的醫學工作者說,生產血細胞的干細胞沒有受到改變的麻疹病毒的攻擊,因為干細胞與生俱來具備一種免疫,它可以防範比如麻疹病毒的攻擊。但在腫瘤細胞裡,這一免疫功能是殘缺的,病毒因此可以發動衝擊。科研人員在獲取的當今知識資源的基礎上認為,使用改變過的麻疹病毒是相對安全的,同麻疹疫苗的安全可靠性相差不大。
勞爾醫生自2012年4月來在圖賓根醫學院治療腹膜癌,病人因各類原因無法手術。他在病人腹腔直接植入經改變的天花疫苗病毒,希望這些病毒迅速並直接地進入腫瘤體內。牢爾相信,今後病毒在治療癌症領域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Gudrun Heise, 編譯:李魚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