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純潔性與中德熱詞
2011年1月2日德國交通部長拉姆紹爾(Peter Ramsauer)日前聲稱,他已經禁止其屬下員工在工作中過量使用英語詞。在交通部一份內部文件中,總共列出了111項詞條,這些英語詞的使用被認為是毫無必要且愚蠢的,其中包括Car-Sharing(汽車共享)、Gigaliner(大型集卡)等詞;相應地,這些詞應分別替換成真正的德語詞Gemeinschaftsauto、Lang-Lkw。
在接受德國《每日鏡報》採訪時,拉姆紹爾認為,政治家濫用英語詞,會造成與普通群眾拉開距離。拉姆紹爾甚至不無驕傲地宣稱,聯邦德國交通部內部已經把一些非常常用的英語詞專門譯回了德語詞,比如將Laptop(筆記型電腦)稱為Klapprechner(折疊式計算機)。
長久以來,德語表達的英語化都是德國輿論爭論的焦點。拉姆紹爾這次"淨化德語"的行為,據他自己所稱,獲得了大量民眾來信致電支持。由此拉姆紹爾認為,作為政治家應該"關注民眾,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而另一方面,則如《南德意志報》評論所指出的,有些英語詞已經沒有很好的德語替代詞,已然融入了德語,正如Made in Germany一樣,成為了德語、或者德國的一部分。
而有相當多的德國網民則認為,身居交通部長要職,面臨目前嚴冬交通大混亂,居然插手如此不緊迫的文化事務,純屬不務正業。
無獨有偶,上周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下發通知,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這同樣也在中國輿論間引發了熱議,看來語言純潔性無論到哪裡都能觸動敏銳的民族情感。但正如美國語言學家曼肯(H.L. Mencken)所說:"一個活的語言,就好比是一個血流不止的病人,最需要的是不停接受外來語的新鮮血液。什麼時候這些門關上了,這語言就開始死亡了。"
年度漢字、年度德語詞
語言終究是鮮活的。總有那麼一些在字,能夠體現出當下的時代思潮。日前,由海峽兩岸媒體共同舉辦的2010年度漢字評選活動結果揭曉。在網民投票中,最終"漲"字當先。《廈門商報》副總編輯潘興軍認為,過去一年,大家對房價、菜價、油價上漲感受很深。而台灣《旺報》社長黃清龍則給出了樂觀的解讀,除了物價、房價上漲等意指之外,"漲"字還說明兩岸合作交流的聲勢與經濟發展形勢"在過去一年是看漲的。"
而此前,由德語語言協會評選出的2010年度德語詞則是Wutbürger,譯作中文即為"憤民"。在這個詞的背後,是2010年德國數起大規模的公民抗議事件,尤其是斯圖加特居民反對政府改建火車站以及反對政府轉運核廢料的抗議行動。而火車站改建工程代號Stuttgart21以及反對轉運核廢料的活動口號Schottern也都入圍前十。
德語語言協會表示,遴選年度德語詞,其標準是對公共輿論的影響程度。"憤民"當選,代表了對"忽視他們而做出的政治決策"的憤怒。
作者:文山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