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第二把火 大量在華企業另尋出路
2018年9月2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一些企業代表對路透社表示,韓國半導體公司SK海力士、日本的三菱電氣以及東芝機械等公司早在今年七月就已開始暗中策劃撤廠事宜,而現在計劃正在付諸實施。而其他一些廠家,比如台灣電腦企業仁寶電子和韓國的三星電器則已制定了應急措施,以便在中美貿易戰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立即採取行動。由於話題敏感,接受路透社採訪的消息源均要求匿名。
美國一旦繼續對中國產品加收關稅,有關企業完全可以立即撤廠。因為多數大型企業都在多個亞洲國家設有分廠,因此他們可以在不新建工廠的情況下,至少將部分生產轉移至其他國家。而台灣和泰國政府則公開鼓勵企業離開中國。
今年七月,美國開始對價值五百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徵收25%的懲罰性關稅。而9月24日開始生效的第二輪關稅措施則涉及2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初期稅率為10%,年底則會提升至25%。川普已經發出威脅稱,必要情況下,他會發起針對2670億美元中國產品的第三輪關稅措施,這將涵蓋全部中國產品。
這些關稅措施將對中國的低成本生產優勢構成嚴重威脅。過去幾十年裡,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又擁有龐大的市場,吸引了大量企業進入中國開設工廠。
生產電腦存儲晶片的韓國SK海力士公司正在將某些晶片的生產基地從中國遷回韓國。其競爭對手美國的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也在將一些存儲晶片的生產從中國移往其他亞洲國家。上述兩家企業都將包裝和測試晶片的工序留在了中國,而生產則在其他國家完成。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用途極其廣泛。一位熟悉行業現狀的知情者對路透社表示:"有一些在中國製造的晶片是出口美國的。SK海力士正計劃將這部分晶片的生產轉移至韓國,以避免受到美國關稅措施的影響。"
不過,這名知情者也強調,SK海力士大部分晶片生產還是會留在中國。因為中國是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最主要的製造基地,因此,中國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晶片市場。
東芝機械公司也表示,他們計劃今年十月將面向美國市場的塑料成型機的生產,從中國轉移至日本或泰國。這種成型機被用於製造塑料零件,比如汽車的防撞槓。東芝一名發言人表示:"我們決定將部分生產工序撤離中國,因為關稅對我們的影響很大。"
與此同時,三菱電氣公司也表示,該公司設在大連為美國市場生產機床的工廠將被轉移至日本的名古屋。
台灣電腦製造商仁寶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管人員表示,儘管貿易戰迄今為止對該公司的影響非常有限,但公司也在考慮其他的選項。他表示,"設在越南、墨西哥和巴西的工廠可以供我們選擇,但這並非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大部分的產生都集中在中國,其他國家暫時無法替代。"
一些小型企業也在研究離開中國的方案。韓國醫學器械製造商IM正在考慮,一旦中美貿易戰激化,空氣淨化器等產品的生產將被轉往越南或韓國。
一些亞洲國家也希望中美貿易爭端能帶來經濟和戰略方面的好處。台灣政府一直在積極鼓勵台灣企業離開中國,並在上個月再度承諾將加快"新南向政策"的實施。台灣政府希望鼓勵台商將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以降低台灣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台灣經濟部官員威廉‧劉對路透社表示,貿易戰對台灣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他表示,台灣出口產品對中國市場有很大依賴性,但同時,台灣公司離開中國也將促進台灣就業崗位的回歸。
泰國東部經濟走廊項目(EEC)秘書長桑蘇班(Kanit Sangsubhan)表示,"貿易戰造成的中國技術和資金轉移"有可能會給泰國帶來好處。EEC項目計劃耗資450億美元,以增強泰國對外來投資的吸引力。上個月,東部經濟走廊項目邀請大約800名在華企業代表參觀位於泰國東部的工業區,而今年以來,泰國投資促進局已經在中國組織了七場招商引資活動。
達揚 / 王凡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